熊静中
在求取功名耀祖光宗的科举时代,河间府的一个小村落曾创造辉煌声震朝野,兄弟同科(举人)、父子三贡(岁贡、优贡),慈禧太后侄女德王府的“西席师”、民国代总统的恩师、河间府院教授、保定军校文学教授都是在这小村“西学”选定的。时誉称“名扬遐迩”、
“河间城东前各庄,举人秀才一大帮”。——这“一大帮”的领军人物是“大善人”钱振镛。
钱振镛,字叶韶,生于道光二年,道光二十九年郡庠生,同治三年廪膳生,光绪二年岁贡生。光绪十三年因率乡民治理沙河有功,朝廷赏其六品顶戴。
古人尤其是书香门第子孙的名和字都联系密切相得益彰颇有讲究。钱振镛的名、字就非常大气而美好,暗含的意思就是尽善尽美。“镛”是古老的打击乐器,钟形,体型很大,演奏时声音恢宏雄壮。而“韶”本是远古虞舜时所作的舞乐。 《论语·述而》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孔子在齐国听了《韶》乐的演奏之后,竟然迷恋到三个月都想不起吃美味的肉食了,他感叹地说:想不到《韶》曲对人的感染陶冶居然达到这样的境界。他又说《韶》这种舞乐,“尽美矣,又尽善矣。”(《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这就是今天大家熟悉的成语“尽善尽美”的出处)。“韶”具有美与雅的特点,后来就用“韶”来泛指古代那些优美高雅的乐曲或舞蹈了。如称优雅的古曲为“韶夏”“韶雅”,称优美的古代舞蹈为“韶舞”,称音乐的雅正谐和为“韶和”。“韶”不仅作为美妙雅正的乐曲代称,还常用来形容时光、岁月或气象的美好。如称明媚的春光为“韶阳”“韶光”,称美好的岁月为“韶年”“韶岁”,称秀丽的园林为“韶苑”。“韶”更多地用来形容年华、容貌或气质的美好。人们常把美好的青春年华称为“韶华”,如宋代秦观《江城子》:“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钱振镛也的的确确是“名副其实”一生锐意进取,他在道光29年(公元1849年)27岁上考中秀才,由于成绩优秀由邑学被保送到郡学院成为郡庠生,经过15个春秋的刻苦努力奋发向上,在同治3年(公元1864年)他42岁上通过优胜劣汰的严格考试荣升廪膳生,又通过12年积极进取再接再厉,于光绪2年(公元1876年)他54岁上夺得河间府学院每年仅1个的稀缺名额成为岁贡生(“岁贡生”朝廷分配之选拔名额极少,府院每年1个,州学每三年2个,县学每两年1个),被择优选拔取得进入北京的京师太学(国子监)继续深造的资格,对于寒门出身的农家子弟,在那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他的每一步前进都是顽强坚韧的学霸逆袭——不仅仅是学业优异而且还要品德崇高造福桑梓!终于,在光绪13年(公元1887年)他65岁上,因带领乡民治理沙河根除水患功绩卓著英名远扬被朝廷褒奖“赏六品顶戴”——这沉甸甸的赏赐非同小可,比县太爷的七品官秩待遇还高一级!钱振镛的卓越成就,不仅仅在个人学业功名上,也不仅仅是率民治水,还有更重要的——办学、行医两个德润当代、泽被后世的方面。钱振镛知识渊博办学有方,不仅把自家私塾扩建为“西学(与李府武校东学并称文武二学”规模,而且亲自任教,传道受业解惑,手把手的教授出了子侄、孙辈的钱步瀛、钱登瀛两个优廪贡生,钱树棠、钱树楠两个邑庠生,钱东瀛、钱峻瀛、钱升瀛(选用九品)、钱树棻、钱树桢五个儒士(其弟大镛亦是他鼓励带动指导成为儒士的),以及李府的文举、候补知州李振岐,可谓硕果辉煌。与其办学业绩相辉映的是钱振镛还精通医学,医术精湛且医德高尚。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钱振镛还为远近乡民送医送药上门,治病救人于患者的危难之际,无数次的妙手回春解民倒悬誉满乡里,被人们称为“大善人”。钱振镛不慕权贵不轻贫贱,对前来求医的患者一视同仁甚至优先照顾贫苦之家。因此,钱府门前经常是车水马龙络绎不绝。对于慕名远来就医或驱牛车或驾马车的患者,钱振镛总是先给驾牛车的诊治,理由是坐马车多是娇生惯养的财主人家,而赶牛车大都是穷困之家且多是借来的,借车请医必是危重病人,理应优先治疗。他就是这样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解病人之所难,体恤照顾贫穷百姓,所以乡誉甚高,被人们称为“大善人”。以至于在他逝世之后,远近村民仍缅怀其崇高医德和高超医术,由张天宫、刘天宫、前各庄共议在三村岔道口树起功德铭碑一座,上书“皇清岁贡生例授承德郎讳振镛字叶韶享八十八寿钱老先生大人之铭碑”——钱老先生实寿86岁,远近乡亲们追念其德高无尚、感戴其人造福桑梓为其增寿两岁,真是丰碑载民心,公论在野人!此碑文革中被推到,但乡亲们悄悄保护置于南桥桥桩下,2008年清明之际,南桥重建,乡亲们小心翼翼的扒出,使得此碑重见天日再度隆重树起,供乡民们缅怀拜祭。


钱振镛的墓地在村西北钱家祖坟,文革期间陵墓被扒开,骨肤未朽衣冠尙鲜,有造反派主张打翻在地扬其骨尘。此际有仗义执言者李秀存(本村“干部家庭”李东庚之女)站出来制止说,“这个大善人给咱们上几辈做了不少好事,救了好多人,我们不要太过分!”结果积德行善一生的钱振镛在逝世半个世纪之后,恰值文革“破四旧”愈演愈烈掘墓鞭尸甚至放火烧尸都见惯不惊之际,其尸骨因为邻家姑娘(李秀存家的老宅和钱大善人家是很近的邻居)替父辈祖辈的感恩、同情得以保全。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秀存的父亲李东庚被九吉公社的红卫兵揪斗游街,她正身处逆境却如此正气凛然确乎难能可贵!——秀存姑娘后来嫁到小史村,其家庭和睦幸福家风纯美晚年幸福,而那几个积极筹划、参与挖祖坟者不仅家运悖乱鸡飞狗跳而且自己灾运多多天年不保!那个拿走六品顶戴的红卫兵竟在文革造反中莫名其妙的死去,令人唏嘘嗟叹——是否先祖有灵、是否因果暗动?不得而知,录此存疑吧!
作者简介
熊静中,河北河间市人,渤海石油职业学院教授,中华诗经阁荣誉顾问兼杂文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