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山赋
李益萍
序
西山者,太行之脉,京华之屏也。其势绵延,横跨房山、门头沟、石景山、昌平诸地,永定河穿其腹,翠微、虎头、青龙三山鼎峙,林海苍茫,烟霞缭绕。昔人云:“西山如仙翁,云腾雾绕,隐现人间。”今览其胜,恍若入画,遂作此赋,以咏其神、其史、其魂。
夫西山者,天地之遗韵,万古之灵秀也。
其峰也,峭拔千仞,若龙蛇盘踞;其林也,莽莽苍苍,似碧浪连天。春则桃杏争艳,山野吐翠;夏则浓荫蔽日,蝉鸣林幽;秋则红叶如火,层林尽染;冬则玉树琼枝,素裹银装。四时之景,各擅胜场,诚乃“一山藏四季,一园纳古今”之绝境也。
登高而望,鬼笑石巍然独立,俯瞰京华灯火;翠微山幽深如海,古刹钟声远播。香山红叶,年年倾城,游人如织;玉泉趵突,清流潺潺,映日生辉。昔“燕京八景”之“西山晴雪”,雪霁时分,琼枝玉树与红墙碧瓦交辉,恰似人间仙境。今又增新景,天际线观之,城与山共舞,古与今同辉。
西山者,非独山水之胜,亦人文之薮也。
自隋唐以降,佛寺星罗,道观棋布。潭柘寺,北京佛教之鼻祖,戒台寺,中华戒坛之冠冕;八大处古刹群,八刹十二景,三山环抱,梵音袅袅。龙泉寺、灵光寺,碑碣摩崖,镌刻六百载禅意;静宜园、静明园,皇家气度,遗存三山五园之华章。至若明代景泰陵、万历妃嫔墓,清代碉楼、健锐营遗址,皆述王朝兴衰,见证京华沧桑。
更有革命之红,与自然之红交相辉映。双清别墅,中共中央运筹帷幄之地;香山纪念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之源。昔日烽烟,今朝碧水青山,红色精神与生态绿意,共铸西山之魂。
京西古道,纵横其间。商旅、香客、军旅,蹄声犹在耳畔;古桥、茶棚、碑刻,岁月留痕于石。石刻千言,书文人雅趣;古树万株,擎苍穹之志。侧柏虬枝,白皮松苍劲,银杏金叶,国槐凝香,皆为历史之证,天地之诗。
若入山深处,则“不见道路不见人”。松涛阵阵,猿鹤为邻;溪流潺潺,洗尘心之垢。樵歌远去,钟磬余音;白云穿竹,清风拂襟。此间真意,岂可一语道尽?惟有心悟,方得真趣。
西山者,山也,非山也;景也,非景也。
其为天地之肺,乃京城之绿;其为历史之书,乃文化之根。云腾雾绕,似仙翁隐世;林深路远,若桃源隔尘。今日览之,不禁长吟:
“翠微叠嶂,玉泉流声,古刹钟鸣,红叶染情。西山不老,岁月长青,京华胜境,万古传名!”
此赋以“云腾雾绕”起兴,融自然、历史、人文于一体,既摹西山之形胜,亦咏其精神之永恒。通过四季、古迹、古道、革命旧址等意象,展现西山“山水城市”格局之独特,呼应“城市绿肺”“生态宝库”之现代价值,终以“仙翁”隐喻其超然之境,寄寓对自然与文明共生之向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