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娃下乡记——那些把青春种在泥土里的岁月(原创)
王博(陕西)
要说中国最早那批在城乡之间来回折腾的年轻人,还得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知青。那时候城里的学生娃们卷起铺盖,一头扎进山沟沟里当农民。白天在田埂上捧着红宝书背语录,下地插秧被蚂蟥咬得嗷嗷叫;本想着用科学知识改变农村,结果连麦苗和韭菜都分不清,还得靠老乡手把手教。
看过95年那部《孽债》的观众都懂,电视剧里那几个从云南雨林跑到上海找爸妈的混血孩子,把这段历史演得透透的。就像剧中那些在橡胶林里谈过恋爱的知青,回城时把孩子撂在寨子里。等十多年后孩子找上门,当年的热血青年早就在城里有了新家,见面时那个尴尬劲儿,比啥大道理都让人心酸。
您可别觉得这都是老黄历了。现在往农村跑的选调生、去支教的985高材生,活脱脱就是新时代的"知识青年"。过去知青用算盘帮生产队记账,现在大学生用直播帮老乡卖土特产。技术是升级了,可城市和农村之间那道看不见的沟,还是那么深。
当年在陕北窑洞挥洒青春的老三届们,如今都抱上孙子了。他们教过的农村娃有的成了大老板,当年改良的种地法子还在黄土坡上使着呢。就像《孽债》里最后选择回云南的傣族姑娘,这些故事告诉我们:时代大浪打过来时,可能卷走了几代人的命运,但总有些东西像庄稼一样,在土地里扎了根。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想不到,当年那些城里来的哥哥姐姐,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衣裳,在煤油灯下给老乡讲数学题。他们用青春给农村留下了改良的种子,就像山沟沟里那些被嫁接过的老果树,虽然嫁接的人走了,但结出的果子一年比一年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