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泉山——记与李德谦先生的书缘
文/安然
李德谦先生盛名, 已在诗苑联田处听闻五载。
那日有幸,在马甲撞见一阙意外的相逢。
暮春的山顶薄雾缭绕,先生凝神写下"云烟供养"时,狼毫在宣纸上勾勒出的线条间,似有双髻山的泉脉流淌。这位长者,笔底风云与谈吐典故,皆为刺桐城千年文脉的生动诠释。
今天,当楼道的灯光斜照"泉山"二字之际,我携《圣教序》习作登门求教。
满室墨香如潮——墙上端庄凝重的隶书若静水深流,案头工整严谨的楷书如沙滩印痕,地上龙飞凤舞的行书似惊涛拍岸,五六白发学子围站如花瓣。
屋外季夏的台风呼啸,屋内先生温润的话语似陈年茶汤,将每个字的精髓和不足娓娓道来。

他接过我的习作,目光如碑拓般审视每一笔划:"'大'字末笔当如轻舟横渡,你这却似急桨斜插了"。
说话间,先生抽出宣纸,在指间翻折成小方格,羊毫蘸墨,泛起月华般的微光。藏锋若叩门之礼,运笔似抚琴之韵,十五个小字的临摹竟成了一场庄重的仪式。
我的手机录像中,先生那支笔时而静若禅定,时而动似惊鸿,十分钟的专注仿佛重现了永和九年的曲水流觞。

泉山工作室的夜灯下,我顿悟:所谓传承,是先生折纸时那道细致的暗痕,是笔尖与字帖毫米间的对话,更是将"欲速则不达"的古训,化作墨池中那朵永恒的青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