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月下的离思
文/方雪明
我亲爱的读者,见字如面。请你放下手机,安然地抄写最喜欢的一首长诗,你的诗写完了,我今天的故事也讲完了。
我从小便喜欢安静。我想到的千古第一静,是辛弃疾笔下的“明月别枝惊鹊”,是王维的“月出惊山鸟”,也是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比起安静,其实《商山早行》更加偏向的是孤寂,孤寂中献给我们霜月下的离思。我们先一起阅读原文——
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谈到这首诗,最初让我眼前一亮的,便是诗歌的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我联想到的是奶奶家春寒料峭的凌晨,因为经度相对靠西,所以天亮得迟一些,我们过年的时候已经吃完了早饭,外面还是一片漆黑。除了报晓的鸡鸣,村落里没有别的声音,月光把茅屋染上了一层银白色。当我还是一名学生时,我和这两句诗在一篇高分范文里相遇。我越品味,越觉得妙不可言,心想这个世界上怎么会有如此静美的文字。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我阅读了全文,对诗人温庭筠有所改观。
我往日总是轻视花间词派,嫌他们流连花丛,多愁善感。可是随着阅读量的增加,我发现像温庭筠、韦庄、晏殊、晏几道这些诗人,其实也有上乘之作。如韦庄的《菩萨蛮·如今却忆江南乐》有云“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这就将年少时的风流倜傥烘托了出来。晏殊的《破阵子·春景》笔下有位富有青春活力的少女,她今朝斗草夺魁,“笑从双脸生”。晏几道在《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里“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一句勾勒出小苹动人的倩影,她成了诗人心目中当时的“明月”和难以超越的“彩云”。
且看温庭筠这一首《商山早行》,全文没有一个“早”字,却被诗人的生花妙笔描写得极具清晨的静谧美,字里行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尽发珠玉之声。
清晨醒来,马车的铃铛已经震响。游子出门在外,悲思故乡。鸡声嘹亮,茅草盖成的旅社沐浴在残月之下。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明丽的枳花盛开在驿站旁边。回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梦境,一群群野鸭和大雁嬉戏在池塘中。
本诗开篇就直抒胸臆,一个“悲”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羁旅思乡,是封建社会的游子们普遍的、真挚的情感,因此读者会多有共鸣。常言道,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可是事与愿违是生命的常态,有多少生离死别发生在路途中。于是人会明白,使自己这粒沙尘四处飘飞的,是怎样的天风;把自己这片小叶送向远方的,是怎样的大河。
这样就有悲伤。可是诗人又不止有悲伤,他还有对世界之美的感知与描绘。最经典的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没有一个动词或形容词,仅仅是用名词去列锦,相当漂亮地营造了一种凄清、寂静的氛围,画面感十足。透过这些文字我会感受到,鸡鸣是嘹亮的,旅社是简陋的,月光是柔和而又冰冷的,人迹是稀疏的,桥面上的早霜是白茫茫的,是游子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与此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那一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句词也采用了列锦的手法,把一系列富有代表性的景致陈列开来,并且以乐景衬哀情,表达出浪迹天涯的“断肠人”内心的悲苦。
《商山早行》的颔联、颈联都对仗工整,这是一首出色的五言律诗。它的尾联对梦境的描述既真实又美好,整首诗的意境是令人神往的,冰冷的霜和月伴随着背井离乡的怅惘,让人想含着离思一读再读,一品再品。
作者简介:
方雪明,小学语文教师。热爱阅读和写作,《我爱这墨绿的生命》一文在雨花区2021年新进教师“读好书 铸师魂”主题征文比赛中获特等奖,《小学低年级字源识字教学的策略研究》等文获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论文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