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垦荒开路人贾巨文的传奇人生
作者:刘连成
贾巨文,这位辽西省双辽荣军农场的首任场长,是科尔沁荒原上的垦荒开路先锋,以热血作墨,汗水为笔,勾勒出一幅动人心弦的垦荒长卷。
战火淬炼,投身垦荒征程
1918 年,贾巨文降生于山西省原平县的一个小村落。年少时,他便怀揣着满腔热血投身革命,从山西原平县抗日游击队到八路军,再到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场与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他如钢铁般冲锋陷阵,先后担起多个重要职务,立下赫赫战功。然而,1948 年辽沈战役的黑山阻击战,如命运的转折点,让他腿部重伤致残,不得不暂别挚爱的战场。但他心中的革命火焰从未熄灭,伤愈后,他受命组建辽西省荣军学校,并出任首任校长。
彼时,中国共产党辽西省委为安置荣军学校毕业学员,决定组建荣军农场。曾随王震将军在延安开垦南泥湾的贾巨文,毅然放弃前往天津工作的机会,主动请缨奔赴北大荒建场。1949 年 6 月,他带领 550 名伤残的荣军学校学员与解放军官兵,踏上北上的列车,向着未知的荒原进发。
火车抵达辽西省双辽县城郑家屯镇,稍作修整后,他们来到哈拉巴山西北30 公里处的卧虎屯镇,这里,便是他们垦荒的起点。
破土开疆,奠定农场根基
1949 年 6 月 20 日,卧虎屯车站,一群身着四野军装的军人缓缓走下列车。他们中,有人拄着拐杖,有人吊着臂膀,可眼神中的坚毅却如熠熠星辰。31 岁的贾巨文,虽拄着拐杖,身姿却依旧挺拔,军人的威严在他身上尽显。他引领着这群伤残病弱的军人,肩负垦荒种地、支援前线的重任,踏入荒凉的科尔沁草原。
安顿妥当,贾巨文便马不停蹄地带领干部四处踏察,选定卧虎、茂林等地的草原荒地作为开荒之地。当时熟地已分给农民,荣军农场只能自力更生开垦。于是,一场气势磅礴的垦荒之战,在这人迹罕至的荒原上轰然拉开帷幕。
荣军官兵们以军事化生产队形式管理,将垦荒视为战场,以作战的昂扬姿态全力投入。荒原上红旗猎猎飘扬,人欢马叫,场面震撼人心。他们仅凭不足 550 双手与百十匹战马,在风吹雨打、酷暑日晒中,硬是开垦出大片良田。“垦荒种地多打粮,支援前线,建设新中国!”这是他们心底坚定不移的信念。
这群不脱军装的战士,肩挎步枪,手持铁锹、镐头,高唱军歌奔赴垦荒地。到了田间,他们将枪支整齐立在一旁,便投入艰苦劳作。为解决住宿难题,他们利用农闲挖地窨子。地窨子半掩于地下,屋内或砌火炕,或搭板铺,四周围上土墙,虽简却暖,成为他们温馨的港湾。
贾巨文始终将荣军指战员的生活与健康放在首位,建立福利厂、成立卫生所。福利厂饲养畜禽、开垦菜地,让食堂餐桌丰富起来;卫生所的医护人员如天使般,守护着大家的安康。而贾巨文自己,既是运筹帷幄的指挥员,又是身先士卒的战斗员,哪里有困难,哪里便有他的身影。雨天,他一身泥泞;晴天,他一身汗水。饿了,啃一口苞米面大饼子;渴了,喝一口小河里的水。在他的引领下,官兵们克服重重困难,仅用一个半月,便完成建场工作,收获大量苇子、烧柴与粪肥,还获得副业收入,为农场夯实了基础。
1949 年 11 月 15 日,辽西省双辽荣军农场正式挂牌,贾巨文被任命为党支部书记兼场长。从此,他带领众人,在这片土地上续写垦荒传奇。
安营扎寨,拓展农场版图
1950 年春,贾巨文带领在卧虎屯积累了垦荒经验的队伍,向东南挺进,在哈拉巴山下的马宝屯落户。这里是广袤的荒原,大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属于小辽河流域,适宜水稻生长。
荒原上,芦苇与柳树墩子盘根错节,一望无际,行走极为艰难。但贾巨文毫不退缩,率领指战员们铸剑为犁,放下武器,拿起锹镐,向荒原发起挑战。一时间,军号声、呐喊声回荡在荒原上空,野鸡惊飞,野兽奔逃,这片古老的荒原迎来新的主人。
然而,面对如此广阔的荒原,区区 500 多人,且多为伤残,还有百余匹老弱骡马,力量着实薄弱。贾巨文明白人多力量大的道理,组织干部广贴告示,招募翻身农民入场。不久,近千人应征,一支规模宏大的开荒大军就此集结,荒原也热闹起来。
建场初期实行供给制,大家吃食堂、住工棚。随着发展,开始实行工资制,住房问题却亟待解决。贾巨文亲自前往锦州,申请到大批木材,随后开启筑窝工程。
筑窝先开路,职工们用大铁锹一锹一锹地挖,开展劳动竞赛。他们手上血泡破了又起,最终变成厚厚的老茧。路修好后,又就地取材,和泥脱坯,建造土坯房。短短 3 年,上百栋干打垒在沙岗上拔地而起。这些房子整齐划一,夜晚掌灯时,宛如天边繁星,成为荒原上一道亮丽风景。
职工住宅区里,人们生活得亲如一家。饭后,孩子们嬉笑玩耍,大人们聚在一起娱乐,每个分场的小食铺,更是年轻人的欢乐之地。这里充满温馨与活力,见证着农场的发展变迁。
1952 年,贾巨文积极与当地政府沟通,将衙门屯朝鲜族合营户及双辽县农场划归荣军农场。荣军农场改为企业化经营,规模不断壮大,朝鲜族合营户带来的水稻种植新技术,极大提升了农场的水稻生产水平。
惊天动地,成就塞北江南
贾巨文最看中的是哈拉巴山下的连片黑土地和水利资源。这里有着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民国时期便有人引入水稻种植,日本侵略时期也在此开垦部分水田。
建场初期,贾巨文和他的领导班子,首先理顺水利工程体系,修建防水闸门,扩建旱河,为水田开发奠定基础。农场接收大片芦荡,疆域进一步扩展。到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农场土地整治完成,田成方,渠成网,呈现繁荣景象。
在辽西省政府支持下,农场引进前苏联的拖拉机。当拖拉机开进荒原,隆隆巨响仿佛唤醒沉睡大地。那五铧犁如钢刀般斩草除根,黑油油的土地被翻开,农场实现机械化耕作,为水田开发注入强大动力。
然而,水稻种植并非一帆风顺。建场初期,大家缺乏经验,采用直播方式,结果草比苗长得快。贾巨文和领导班子带领大家雇短工拔草,他们自己也带头下田,即便腿泡肿了、手割破了,也毫不退缩。蚊虫叮咬、蚂蝗吸血,他们都咬牙坚持,每个人都伤痕累累,却无一人放弃。
1954 年,荣军农场划归吉林省,更名为吉林省国营双辽荣军农场。1956 年,官兵集体转为地方,贾巨文被任命为场长兼党总支书记。经过 8 年辛勤开发,农场已初具规模,成为屯垦、戍边、商品粮基地和农业科技示范样板,宛如塞北的好江南。
贾巨文,这位垦荒英雄,深受农场人们爱戴。他拄着拐杖在田间地头的身影,成为人们心中永恒记忆。1957 年,他前往吉林省工农干部学校学习,毕业后婉拒留在省农业厅的机会,毅然回到垦荒第一线。毅然去了吉林省的吉林省国营梨树农场任场长,继续谱写垦荒故事。
1983 年离休,在四平市政协副主席岗位上离休。
1999 年,贾巨文因病与世长辞,享年 81 岁。临终前,他将三件珍贵遗物献给四平战役纪念馆,并嘱托子女将他的骨灰撒入北辽河,让他能陪伴那些曾经并肩战斗的战友。他的一生,都奉献给革命事业与垦荒大业,他的精神,如荒原上永不熄灭的火炬,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