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
作者:冯中华
日尽千山赤,
云开染一新。
知了和人意,
共醉是黄昏。
乙巳年六月廿一
## 墨骨禅心:冯中华国画艺术的当代性灵叩问
在当代国画界喧嚣的市声中,冯中华三个字犹如一泓清泉,以其不事张扬却力透纸背的艺术实践,默默重构着中国水墨的精神谱系。这位以"墨骨禅心"自况的画家,既非传统笔墨的守成者,亦非西方技法的盲从者,而是在当代文化语境中,以独特的方式完成了对中国画本质的重新叩问与回答。他的艺术实践提示我们:中国画的当代转型,需要的不是表面的形式革新,而是对艺术本质的深度思考与精神重构。
冯中华的艺术语言呈现出一种近乎苛刻的纯粹性。在《山魂》系列中,他将山水的形貌提炼为几根极具张力的线条,这些线条既非传统皴法的再现,亦非西方抽象的表现,而是经过心灵过滤后的"意象符号"。墨色在宣纸上的渗透与停留,被控制得如同精密仪器测量过一般,浓淡枯湿之间形成微妙的光影交响。这种对材料的极致掌控背后,是冯中华对"物质性"的深刻理解——水墨不仅是表现媒介,其本身就是审美对象。他笔下的"减笔山水",往往以少胜多,画面留白处不是虚无,而是充满张力的"负空间",观者的想象在此获得解放。这种语言纯粹性使他的作品在当代艺术语境中具有鲜明的辨识度,既保持了中国画的基因密码,又呈现出强烈的现代视觉冲击力。
在精神维度上,冯中华的作品构建了一个独特的"内观宇宙"。他的《禅意》系列看似描绘外在景物,实则是心灵图景的投射。一株枯荷、半截老梅、几块顽石,这些传统意象在他的笔下褪去了文人画的程式化表达,成为精神修炼的载体。冯中华曾言:"作画即参禅,一笔一墨皆是修行。"这种将艺术实践与精神修习合二为一的创作态度,使他的作品超越了视觉审美层面,进入生命体验的深度表达。在当代艺术普遍向外追逐的观念化潮流中,冯中华坚持向内探寻,其作品因而具有一种罕见的宁静力量。这种力量不是来自题材的宏大或技法的炫目,而是源于艺术家对生命本质的持续思考与真诚表达。
冯中华对传统的态度呈现出"批判性继承"的智慧。他深入研究宋元绘画的严谨法度,却不受其束缚;欣赏八大、石涛的写意精神,却避免简单的风格模仿。在《古意新诠》系列中,他以当代人的视角重新解读经典图式,通过构图的重组与笔墨的重构,使传统焕发出新的生机。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通过对话实现的超越。冯中华特别重视"书画同源"的传统理念,其作品中的题跋不是画面的附属,而是构成整体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以书法入画的实践,不仅延续了文人画的优良传统,更赋予了这一传统以当代意义——在键盘取代毛笔的时代,重新确认手写痕迹的情感价值与文化记忆。
在艺术哲学层面,冯中华提出了"墨骨论"这一创作理念。他认为,中国画的精髓在于"以墨立骨",即通过水墨的浓淡变化构建画面的内在结构。这种结构不是物理性的支撑,而是精神性的架构。在《墨韵》系列中,他实验性地消解了具体物象,纯粹以墨色的层次变化营造空间感与节奏感,将中国画的"写意"传统推向抽象表达的边缘。与此同时,冯中华强调"禅心"的重要性,即艺术家在创作时应保持空明澄澈的心态,让笔墨自然流露,不刻意求工。这种看似矛盾的统一——极致的控制与彻底的自由——构成了冯中华艺术哲学的核心。它既不同于西方现代艺术中的表现主义,也有别于传统中国画的程式化创作,而是建立在对艺术本质深刻理解基础上的独特方法论。
冯中华的艺术探索对当代国画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画如何既保持文化根性又实现现代转型,是困扰许多艺术家的难题。冯中华的实践表明,答案或许不在于追逐国际潮流或固守传统范式,而在于回归艺术创作的本源——真诚地面对自己的文化传统与当下体验,从中提炼出个性化的表达方式。他的作品提醒我们,中国画的当代性不仅体现在形式创新上,更体现在思想深度与精神高度上。在艺术市场喧嚣、创作浮躁的当下,冯中华那种甘于寂寞、潜心探索的创作态度,尤其值得珍视。
观冯中华作画,犹如观看一场静默的仪式。他提笔凝神的状态,让人想起古人所谓"澄怀味象"的境界。在这个图像泛滥的时代,他的艺术像一剂解毒剂,让我们重新体验观看的专注与沉思的愉悦。冯中华的国画艺术之所以能够超越地域与时代的限制,触动不同文化背景的观者,正是因为它触及了艺术最本质的东西——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与表达。这种探索没有终点,正如冯中华自己所说:"每一幅画都是开始,而非结束。"在传统与现代的十字路口,他的艺术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中国画的当代转型,或许应该是一场回归本质的旅程。
黄昏美景自古就引发不少骚人墨客诸多感叹,也留下的诸多千古绝唱,比如: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又比如: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还有当代的:
老夫喜作黄昏颂
满目青山夕照明
这些名句,或以景言志,或借景抒情……但专心描述黄昏本身美丽的诗句并不多!
《 黄昏 》
冯中华
乙巳年六月廿一
日尽千山赤,
云开染一新。
知了和人意,
共醉是黄昏。
冯中华这首诗,既融入了古人的诗意,又丰富了黄昏的色彩。也许因为他是画家,对色彩的敏感超过一般人!
一句“日尽千山赤”,让读者眼前一亮,并且有了炽烈的温度感!落日余晖使观者看到了千山尽燃的辉煌!然而这还不够,再往高处看,原来天空的云朵也被感召,他们尽可能飘近那辉煌之处,以便能让自己也染上这炽烈的色彩!云开之处的蓝天,也同时被染成新的颜色……作者观察得仔细,描述得生动,这也是画家纯粹对自然景观的赞美!
想象之中,冯老师是常年外出采风写生的,理应经常能看到这样美丽的黄昏画面!忽有所悟:这可能是画家心中的黄昏吧?
知了和人意
这句很有妙味!作者首先通过蝉声,告诉读者这美景的时节是夏天,但作者不用蝉鸣,而巧用知了,即:“蝉”也与人同心,知道当下景色极美!并为这美景高声唱和!从而顺理成章地发出尾句的感慨:
共醉是黄昏
正因为有了知了的和应,读者才会明白这共醉何来?
想到这里,忽然觉得,这是画家在阐释自己心中这盛夏的黄昏美景!也许还是一边画,一边在解释[呲牙][呲牙]我甚至进一步想象到的是:画家写下这诗句是,面对的其实是这现代化城市的黄昏,那有什么关系呢?也许在冯老师眼里,这鳞次栉比的城市,只是另外一种千山万壑而已[强][强]
心有所感,笔有所出!这黄昏诗,让人另有一番共情……
二零二五年七月十六日
于广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