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老土、本名黄秀峰,山东宁阳人,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评论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首届主席团副秘书长,先后获得“最美自强宁阳人” “信义宁阳·好人每周之光”“泰安好人”等荣誉称号,曾接受中央电视台《影响力时代》、泰安电视台直通县市区等栏目采访。先后担任《西江月》《山东青年作家》编委,《红色中国》《华夏文坛》《青岛知青》《沃土》《凤凰山诗刊》等文学期刊执行总编辑,《中国草根》文学杂志社社长,新中华报业集团副总裁;累计创作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文学评论、影视剧本、影视歌曲等300多万字。作品录入2012、2013山东省作家协会《齐鲁文学作品年展》《济南作家论》《从平凡到卓越》《中国,流泪的五月》等数十部文集,并先后在国内外荣获大奖。
鲁义姑形象探究:从历史传奇到现代价值
文/黄秀峰
摘要
本文深入探讨鲁义姑这一历史人物,通过梳理其出处,分析她的年龄、服饰、身高、面容及身材特点,结合历代文人对其德行的赞誉,综合评价其形象,进而挖掘鲁义姑形象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与价值体现,展现这一古老传说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深远影响。
一、引言
鲁义姑,作为春秋时期一位平凡却又伟大的女性,其事迹流传千古,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她的故事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道德价值,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二、鲁义姑出处
鲁义姑事迹主要载于西汉刘向所著的《列女传》,其故事发生在春秋后期,彼时齐鲁两国常有战事。齐国发兵攻鲁,在鲁国北郊(今宁阳东部),齐军看到一位妇人怀抱一子、手携一子匆忙逃避。当齐军逐渐逼近,妇人做出惊人之举,丢下怀中小儿,抱起领着的孩子向山林中疾奔。经齐将询问,得知妇人怀中所抱为兄长之子,丢弃的是自己亲生儿子,其因秉持“抛弃己子,仅是自身悲痛;保全兄长骨肉,是举族大义”的理念,做出这一艰难抉择。齐将被其义举感动,奏明齐君后卷旗退兵,鲁君闻知此事,赏赐妇人束帛,尊之为“鲁义姑”。除《列女传》外,元代戏曲家武汉臣以此为题材创作了《弃子全侄鲁义姑》杂剧,古本《列国志》中也有《鲁村姑秉义全社稷》的回目,这些文学作品进一步丰富和传播了鲁义姑的故事。在汉画像石及明清诗文中,鲁义姑的故事也广为传颂。东汉鲁义姑姊画像石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这一故事,令人如临其境。明清时期,众多文人墨客写了大量诗篇赞颂鲁义姑,如明代寿光人、正统十三年进士累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刘翊作七言古诗《鲁义姑姊》二十八句颂赞,称“义姑虽死犹未死”;明代张文凤《鲁义姑姊》赞曰“谁谓女子解倾国?鲁义姑一言关涉到鲁国都城曲阜的安危”;清代宁阳添福庄(今属蒋集镇)人、广东巡抚黄恩彤作五言古诗《鲁义姑姊》极力颂赞。这些文学创作从不同角度丰富了鲁义姑故事的细节,也反映出不同时代人们对她的敬仰与追思。
三、孔子及后世文人对鲁义姑形象的描述
至圣先师孔子登泰山过义姑祠时,曾感叹道:“公正诚信,果于行义,义其大哉。虽在匹妇,国犹赖之,况以礼仪治国乎。惜姓名不传,不能无憾于后也。”孔子高度赞扬了鲁义姑公正诚信、果敢行义的品质,认为即使是普通妇女的义举,也对国家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为不知其姓名而深感遗憾。从孔子的评价中,可看出鲁义姑的行为符合儒家所倡导的“义”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强调个人在道德抉择面前要超越私利,追求公义。后世文人对鲁义姑的赞颂更是不遗余力。明代河东人薛瑄为王贤作《<鲁义姑姊诗>序》中说:“鲁义姑,一位普普通通的妇人,在兵戈威迫之际,能全天理,割爱子之恩,以全存侄之义,最终义感敌人,保住国家安全。看现世上那些背公义而溺私恩的人,平时就那样,何况颠沛流离之际呢?如此看来,鲁义姑远比一般人好得多。”此番议论将鲁义姑的义举与现实中背公义者对比,突出了她的高尚,也反映出鲁义姑形象在后世被作为道德标杆,用以批判社会中不义行为的现象。众多文人通过诗词创作,不断丰富和强化鲁义姑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她成为了“义”的象征,激励着后人在面对道德困境时坚守正义。
四、鲁义姑年龄推测
虽无明确史料记载鲁义姑的具体年龄,但从其行为和故事背景可进行合理推测。结合春秋时期女性婚育常态,《礼记·内则》记载“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即15岁成年可婚嫁,生育多在16-20岁之间。鲁义姑“怀抱一子、手携一子”,若幼子为哺乳期(约1-3岁),长子(侄子)约4-6岁,推算其生育首子时约20岁,此时年龄应在25-30岁左右更为精准。这一年龄段的女性既具备养育子女的经验,也形成了稳定的道德认知,更能凸显其在危难中抉择的成熟与坚定。她育有幼子,且兄长已去世并将孩子托付于她,由此推断她应处于生育后的青壮年时期,在25-40岁区间较为合理。这一年龄段的女性在家庭中承担着多重责任,她的抉择更凸显出其成熟与担当,以及在大义面前的果敢。
五、鲁义姑服饰、头饰、发饰及首饰特点
从山西壶关下好牢宋墓中关于鲁义姑图的描绘来看,画面上鲁义姑梳髻、着红色开襟袍服。在春秋末期,鲁国的服饰风格受周礼影响,注重礼仪规范。作为鲁国的普通农妇,鲁义姑的服饰以质朴实用为主。其红色开襟袍服可能并非鲜艳奢华的红色,而是相对暗沉、符合农妇身份的色调,开襟设计方便劳作与行动。袍服的材质或许是麻、葛等当地常见且成本较低的织物。春秋时期鲁国农妇服饰遵循“深衣”形制,即上衣下裳相连,便于劳作。山西壶关宋墓壁画中“红色开襟袍服”或为后世艺术化处理,春秋时期平民服饰以麻葛本色为主,染色多用植物染料(如茜草染红、靛蓝染青),但红色成本较高,更可能为浅红或褐红色。
在头饰和发饰方面,春秋时期劳动妇女多以简单的发髻为主,可能会用一些木质或骨质的发簪固定发髻。这些发簪造型简单,没有过多的装饰,主要起到实用的作用。除木质发簪外,《诗经·卫风》提及“总角之宴”,劳动妇女也可能将头发梳成双丫髻(总角),用布带束发,体现朴素实用的特点。至于首饰,农妇一般不会有昂贵华丽的首饰,可能会有一些用贝壳、石头等简单材质制成的项链或手镯,用于简单装饰,更多是一种传统习俗的延续,而非追求奢华美观。这种朴素的服饰和装扮,既符合当时的社会阶层差异,也体现出劳动妇女勤劳朴实的生活状态。
六、鲁义姑身高臆测
由于没有直接的历史记载提及鲁义姑的身高,只能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进行臆测。春秋时期,生产力水平有限,人们的生活条件和营养状况相对较差,整体身高普遍低于现代人。加之鲁义姑是农妇,长期从事体力劳动,身材可能较为敦实健壮,身高大概在当时女性平均身高左右,推测为150-160厘米之间。当然,这只是基于有限信息的合理想象,真实身高已难以确切考证。
七、鲁义姑面容特点
虽无确切文献描述鲁义姑面容,但从其事迹可侧面想象。她是一位内心坚毅且充满大爱的女性,面容或许带有岁月和劳作留下的痕迹,比如可能有晒出的黝黑肤色,眼角因长期劳作和生活的操劳带有淡淡的皱纹,但眼神中应透着坚定与慈爱。面对齐将质问时的从容,能看出她内心的强大,其面容应呈现出一种朴实无华却又令人动容的气质,彰显着善良和正义的力量。
八、鲁义姑塑像与画像的呈现及价值
(一)现存塑像与画像出处
1. 武氏祠画像:武氏祠是汉代画像典范,其墙壁石刻中的鲁义姑姊画像,是中国艺术史上最早、最完整的一套列女传图像中的一部分。画像位于武氏祠后壁,将故事中最紧张的瞬间——齐军逼近,鲁义姑姊毅然抛弃自己的儿子,抱着侄子准备逃走的时刻生动展现出来。画面大部分空间留给代表军队的马车以及齐鲁士兵,鲁义姑姊和她的儿子、侄子被置于画像最右边。鲁义姑姊已抱起侄子,身形向右倾斜准备逃走,但头却转向儿子的方向,仿佛在做最后的告别,整个画面极具冲击力,生动地表现出鲁义姑姊在面对危险时的坚定选择以及内心的心酸之情。武氏祠画像中,鲁义姑位于画面右侧,身形小于齐军车马,以“以小见大”的构图凸显其精神力量——虽为平民,却以义举撼动强权。这种“弱势者的道义胜利”通过视觉对比强化,成为后世同类题材艺术创作的典范。
2. 山西壶关下好牢宋墓壁画:此壁画中描绘的鲁义姑梳髻、着红色开襟袍服,为研究鲁义姑形象的服饰特点提供了直观的图像资料,从中可窥探出宋代人对鲁义姑形象的理解与呈现,在色彩和服饰细节上有着独特的时代风格。
3. 茌平鲁义姑祠塑像:位于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韩屯镇罗西村的鲁义姑祠,现存的鲁义姑塑像右手抱着侄儿,儿子抱着她的左腿。该塑像由哈尔滨的企业家马学岱先生塑好送回,新祠堂为上下各四间的二层小楼。茌平鲁义姑祠塑像中“儿子抱左腿”的细节,生动刻画了亲子间的不舍,与“抱侄疾奔”的动作形成张力,直观展现“舍亲取义”的内心冲突,增强了塑像的情感感染力。这里的塑像承载着当地民众对鲁义姑的敬仰与纪念,是地域文化和民众情感的寄托。
(二)塑像设计分析
1. 形象塑造:当前鲁义姑塑像多着重展现其在故事关键情节中的状态,如抱侄护侄、面对齐军的神态等,能较为直观地传达她的大义之举。但部分塑像在人物情感的细腻刻画上还有提升空间,例如,可以更加深入地展现她在做出抉择时内心的挣扎与不舍,通过面部微表情和肢体的细微动作来体现,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2. 色彩搭配:从现有的塑像和相关图像来看,色彩运用相对单一。若在色彩搭配上进行优化,如在服饰颜色上,参考春秋时期织物染色特点,采用更符合历史真实感的色调,同时在细节处如配饰、发簪等增添一些色彩点缀,既能丰富视觉效果,又能体现出当时的文化特色,让塑像更具艺术感染力。
3. 竖向处理(姿态与比例):一些塑像在人物的竖向姿态和整体比例上存在不足。鲁义姑作为一位农妇,长期从事体力劳动,身材应较为敦实健壮,但有些塑像未能很好地体现这一特点,比例不够协调。在竖向处理上,应合理调整人物的身高、体态比例,使其站姿或坐姿更加自然、符合人物身份,展现出她坚韧、朴实的气质。
(三)对后世创作与修建庙宇的借鉴意义
1. 文化传承:鲁义姑的塑像和画像为后世传承其精神文化提供了物质载体。无论是画师还是雕塑家,在创作中都应深入挖掘鲁义姑故事的文化内涵,将“义”的精神通过艺术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让后人能直观地感受和理解这一传统美德,使鲁义姑的故事和精神得以代代相传。
2. 艺术创作: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参考。从构图、人物造型、色彩运用到情感表达等方面,都为后世创作者提供了范例和经验教训。例如武氏祠画像的独特构图方式,抓住故事高潮瞬间进行描绘,这种创作手法值得学习,后世在创作鲁义姑相关作品时,可以借鉴不同时代作品的优点,创新表现形式,创作出更多优秀的艺术作品。
3. 庙宇修建:在修建鲁义姑庙时,塑像作为核心供奉对象,其设计和制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庙宇的文化氛围和宗教感染力。参考以往塑像的成功之处和不足,合理规划塑像在庙宇中的位置、大小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能够更好地营造出庄严肃穆且富有文化底蕴的庙宇空间,吸引更多人前来瞻仰和学习鲁义姑的精神。
九、历代文人对鲁义姑德行的诗词赞颂
鲁义姑的义举不仅被载入史册,更成为历代文人墨客争相赞颂的对象,他们以诗词为载体,深情讴歌其超越私利的德行与果敢坚毅的品格。
明代刘翊在七言古诗《鲁义姑姊》中,以“齐师百万临鲁郊,戈矛如林声振霄。村姑仓卒遇兵乱,怀抱犹子携亲苗。亲苗是儿犹可弃,犹子是兄唯一脉。宁使身膏野草肥,不忍兄宗斩其祀。”开篇,生动再现了齐军压境的危急局势,通过“弃亲保侄”的抉择细节,凸显其“重宗族存续”的大义。诗中“义姑虽死犹未死,英名万古垂青史”一句,更是将其精神提升至不朽的高度,赞颂她以一介妇人之身,用义举在历史长河中刻下永恒印记。
明代张文凤的《鲁义姑姊》则聚焦其义举对国家的影响,“谁谓女子解倾国?鲁义姑一言关涉到鲁国都城曲阜的安危”,打破“女子倾城”的传统偏见,强调她以“义言”退敌、保全社稷的非凡价值,将个人德行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赋予其更宏大的历史意义。
清代黄恩彤的五言古诗《鲁义姑姊》从伦理角度深化主题,“骨肉何足论,大义贯苍穹。一弃存宗祧,千秋仰高风。”认为在“大义”面前,个人骨肉亲情虽重,却需让位于宗族延续的根本,这种抉择并非无情,而是以更广阔的视野守护伦理根基,其“高风”值得千秋万代敬仰。
这些诗词不仅是对鲁义姑个人德行的赞美,更折射出不同时代对“义”的理解与推崇——从宗族大义到国家安危,从个人抉择到伦理标杆,鲁义姑的形象在诗词中不断被丰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义德”的鲜活符号。
十、综合评价鲁义姑形象意义与价值体现
(一)道德层面
鲁义姑“弃子救侄”的行为,体现出超越血缘亲情的“公义”精神,在面临两难抉择时,她将家族大义置于个人私情之上,这种舍己为人、以公义为重的高尚品德,成为后世敬仰的道德典范,激励着人们在面对利益冲突时,坚守道德底线,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二)社会层面
鲁义姑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义”的崇尚与追求,在战乱频繁的春秋时期,她的义举如同一盏明灯,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为社会树立了榜样,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让人们相信在困境中仍有正义和善良存在。
(三)文化层面
鲁义姑形象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义”文化的重要符号,被历代文学作品、民间传说不断传颂和演绎,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四)现代社会价值
在现代社会,鲁义姑形象依然具有重要价值。在个人层面,她教导我们在生活中要关爱他人,勇于担当责任,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要以大局为重;在社会层面,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增强社会凝聚力,当每个人都秉持公义,社会将充满温暖与正能量;在文化层面,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古老的价值观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坚守正义、善良和担当。在现代社会,鲁义姑的“义”可延伸为“公共道德”与“责任担当”。她的抉择超越了血缘私利,指向“家族存续”的集体利益,这与当代社会倡导的“社区互助”“公共利益优先”理念相呼应。例如,在突发事件中挺身而出的普通人、坚守岗位的志愿者,都是鲁义姑精神的现代延续,使其“义”的内涵从传统伦理升华为更广泛的社会价值。
十一、结语
鲁义姑虽为两千多年前的一位普通农妇,但其形象和事迹穿越时空,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其出处、外貌特点、孔子及后世文人评价、塑像与画像分析、历代诗词赞颂等多方面的探究,我们不仅能更深入了解历史,还能从她身上汲取精神力量,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正能量,让这份古老的“义”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