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神·帝
文/刘爱民
巍峨的山离不开虚幻的神,虚幻的神依附着大山,至高无上的人间帝王借山之名标示与神灵的相近相通,山与神又通过帝王封禅模拜荣耀大增。山、神、帝三位相应相生,相得益彰地融于一体的最好典型非泰山莫属。故此泰山素来被誉为东方文化的宝库、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天然的历史博物馆。
泰山地处神州东部,方位的优势造成了“五岳独尊”、“万物终始”、“神灵之宅”的客观条件。从整体上看:泰山山系范围广大,山脉绵亘达200余公里。而主峰及周围山体又相对紧凑、集中、突出,给人稳固、厚重之感。从局部上看:泰山主峰之南为一条地质大断层,以此为界,北侧为泰山山体隆起,南侧沉降低伏平缓。这种一高一低的视觉对比,形成强烈反差,更增强了泰山的高旷之态、挺拔之姿、雄峙之势。作为五岳之首,在中国古代乃至现今都享有极高的地位。
从登山过程看:缓坡、斜坡阶段,山道相对平坦,高度渐次递进,登山节奏较为舒缓,及至陡坡,山道坡度骤增,石阶高悬如天梯,大有难于上青天之感。而登上极顶,则一览众山小,心情豁然开朗。整个攀登过程历经雄、奇、险、幽、旷等境界,有序幕、有铺垫、有冲突、有高潮,极富戏剧性和哲理性。登泰山不仅是游山玩水,而且成了人们修业、修身的象征性过程。再者,泰山由下而上被喻为从人间上升为仙界,登泰山也就成了沟通天人之际的桥梁。为此,历代帝王都非常青睐这条由人“升”天的路径,为“君权神授”大造舆论。
泰山曾受到古人“造化钟神秀”的赞叹,又被誉为“神的府第”。就泰山上的众多神灵而言,有两位最为著名,一位是高居于山顶碧霞祠内的泰山女神——碧霞元君;一位是供奉在山下岱庙天贶殿里的泰山男神——东岳大帝。碧霞元君被民间尊为“泰山老奶奶”。成为泰山上社会影响最大的神灵,她的神力无边、无所不能:掌凶吉、管婚育、主丰歉、测生死……一位女性之神能凌驾于众神之上,能在以雄壮崇高著称的泰山被人经久不衰地顶礼膜拜、倍受尊崇,足见她在百姓心目中的特殊地位。
中国古代就有“泰山治鬼”之说,认为人死之后便魂归泰山,《后汉书·马桓传》曾载有:“如中国人死者,魂神归岱山也。”传说东岳大帝是黄飞虎的化身,是统领众鬼魅的总神。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经过中国特有的道教衍化,东岳大帝又渐进演化成中国的“阎罗王”。泰山前方的蒿里山便设有阎王殿,内曾设十五殿,足见泰山神灵之多之众。这些或端庄安祥、或狰狞可怖的众神,演绎出神秘莫测又和谐统一的境界。正由于泰山神奇得可上通天庭、下连地府,便驱使历代帝王接踵朝山、功成告天、祈求保佑、长治久安。
古人认为:“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万物孕育之所”、“直通帝座的天堂”。于是泰山成为天的象征。正因为如此,泰山也成为最受帝王青睐的舆论造势阵地。这一传统起源于商代延续至清朝。从远古相传就有七十二位君主到泰山进行过封禅祭祀活动。封禅祭祀要有三大条件:一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二帝王贤明、政绩显著。三天降祥瑞、天下归心。有史记载先后有秦始皇、秦二世、汉武帝、光武帝、汉章帝、隋文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明成祖、清圣祖、清高宗等12位帝王亲临泰山封禅或祭祀。有24位帝王遣官祭祀72次。祈求繁荣昌盛,象征天下太平。表彰自身的功绩和神圣性。历代王朝每逢国内有大典礼、大政务、征伐祈雨、新君即位等等重要国事,都要遣使告祭泰山。而每一代帝王若登封泰山,即被视为“国泰民安”的标志,帝王本人也就“名副其实”地成了“真龙天子”。
从唐朝以来帝王对东岳大帝的赐封也一次比一次尊崇。唐玄宗封“天齐王”,宋真宗封“天齐仁圣帝”,元世祖封“天齐大生仁圣帝”。众多帝王对泰山神屡加褒封,用意无非是以其证明“君权神授”的要旨。显示帝王之位与神位的“必然”联系,以达到让社会和臣民认可并信服的政治目的。由此,皇权因神灵的威严而不可侵犯,神灵也因皇帝的推崇而更加显赫。难怪泰山上下的楼阁亭台、宫观寺庙皆比其他名胜之处来得稠密。可以这样说,泰山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人类自然文化遗产,是因为有赖于自然之奇、神灵之功、帝王之力。
泰山就是这样由山演变为神、由神升为与天相齐的帝王。山、神、帝三者之间特殊而微妙的关系,使得泰山的地位和声威独一无二、不可替代。在现代人们眼里,泰山是神山、圣山、国山。是神圣而威严的众生向往之地,是祈祷神灵保佑祥和安康之所。登泰山保平安成为人民大众的心声。
刘爱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