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连载(三十五)
作者:张坚
城乡建设中曾出现的乱象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国家沿着正确的轨道,阔步健康地前进,各项事业都有着前所未有的突飞猛进和高速发展。国力不断强盛,人民生活实现全面小康水平,泱泱大国向世界展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终于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但经济社会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国有企业改制中就出现过官商勾结,以权谋私,钱权交易,以极不合理的低价,把国有企业转让或变卖给私营,使国有资产严重流失。咸阳国棉七厂的改制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礼泉的多个商业、企业公司整体低价转卖给开发商,建成商品高楼,使国有资产严重丢失。在不久之前,城乡建设的大拆大建的乱象,程度不同地屡屡发生。“一届主政,一道令”,在当政者的政绩夙愿和开发商的经济利益素求的驱动下,“一届建了一届拆,一届拆了一届建”,届届都有新政绩。当然,建有建的理由,拆有拆的道理,但总是造成一些不合理的大拆大建,许多建起不久完好的建筑,就被“草菅楼命”,而新建的建筑有的未必有原来的建筑利用价值高。造成财政资金、劳动力及建筑材料的极大浪费。严重的是有的当政者为了突出政绩,加快升迁,脱离实际,主观臆断,不加论证,大拆大建,搞“高大洋”的形象工程,标志工程,耗费巨资,不太实用。有的地方本来就缺乏甚至没有旅游资源,而人为打造旅游景区或休闲农庄,建成后很少有人前往,闲置于此。造成地方财政债台高筑,留下严重的后遗症。我们县上人为打造的东黄小镇、武将山风景区等旅游景点,占用大面积耕地,投入巨资,没有多大作用。建后不几年,根据中央保护耕地的有关政策,全部拆除,还原于田,造成很大的损失。在大拆大建的驱动下,有些机关、事企业单位,也把仅有一点的绿化园地、活动空间,也转卖给开发商,建成商品楼房,造成城市建筑物密集,绿化率降低。
在招商引资中,也是在当政者政绩夙愿和商家经济利益的需求下,许多厂家、商家曾以不合理的低价,从农民手中征用了大于本身设备用地的数倍耕地面积,围圈起来,过不了几年就转变用途,开发成商品高楼,从中获得巨利,而农民的利益却被剥夺而去。更甚者,有的不惜破坏文物古迹,作为招商引资的筹码。礼泉古今闻名遐迩的朝阳山顶天寺,是九嵕山脉峰高天险,悬崖峭壁,林木葱翠的风景区。登之山顶,南望昭陵群山,北观泾河峡谷。山顶有二千年前的西汉时期就建有祠庙群,延续到新中国解放,1952年全被拆除。2005年又重建殿宇,且初具规模,游人络绎不绝。谁知不远之前,却被执政者招商而来的海螺水泥厂,劈山炸石取料,惊天动地,不长时间毁之无存。真是:“急功近利失灵山,不是功劳是过失”。
中央曾指出:“在建设中要共同抓好大保护,不要搞大开发。”而上述那些乱象,都是违背中央的指示精神、违背经济发展和自然规律的。
这些在城乡建设中曾出现的乱象,无论是意识形态导致的,还是经济建设衍生的,老百姓都看得清清楚楚,在党中央的洞察秋毫之下,采取措施,都能及时或适时的得到纠正,并在采取法治的手段,防微杜渐。当前,民主、民生、民权,这些属于一个国家根基的“民本”意识,正在执政者的神经细胞里潜滋渐长。在施政的各项工作中,决策、实施、监督的法度理念,也已晨曦显露。执政为民,风清气正,一如秋夜繁星,春日雨露,给广袤的祖国大地,带来缕缕光芒,带来生机盎然,锦绣前程。然而我们的所作所为,我们后代的眼睛,还在紧紧的、冷冷的,不断地注视着我们。
2022年春作
作者简介:
张 坚,礼泉县西张堡镇土洞村人,1937年10月生,中共党员,1955年5月参加工作,1997年12月退休。先后在乡政府、县委农工部、县农业局、县革委会生产组、山区工作领导小组、农业区划办、农村改革试验办等部门及建陵公社任职工作。当选过县党代表、人大代表、第五届县委候补委员。在岗期间,贯以清正勤奋,忠党敬业,求真务实,不鹜虚声。退休后,本色不改,勤劳不息,建园务果,看书习文,所著《心路历程》《乡土情》两本书被连载发表在全国《都市头条》网络平台,可百度查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