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翱翔
在广东省乐昌市坪石镇皈塘革命老区的京口,藏着一座鲜为人知的古老建筑——青龙书院。它静立于京口村河下游338米处,三面青山环抱,山势蜿蜒如飞龙盘旋,故而得名。院前溪水潺潺,与黛色山峦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静谧悠远的山水画卷。
青龙书院隐于青龙山枫林深处,整体建筑气势恢宏,飞檐斗拱间流淌着古色古香,庄重肃穆的气质与京口母亲河遥遥相望。远观书院,恰似一条蓄势腾飞的青龙,静默守护着这片土地;近看时,寥寥游人更衬其幽静,苍劲的枫树与参天的柏树如忠诚卫士,将书院温柔掩映。踏入院内,古木蔽日,枫林森森,翠竹摇曳,芳草萋萋,葱郁草木为这座百年书院平添了几分灵动与生机。
据村中老者回忆,书院内有一尊千年古雕“福将公公”,造型精美绝伦,人物栩栩如生,宛如沙场归来的大将,引得四方游客慕名探访。书院墙壁四周,悬挂着“心想事成”“天道酬勤”等墨宝横匾,淡淡墨香与厚重古韵交织成独特的气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座约300平方米的“三厢式”建筑,屋檐下雕龙画凤,每一处纹饰都在诉说往昔的辉煌。
时光回溯到1934年,此后十年间,京口、坳坵、上竹岗、寨头岭等地成为谷子元、李林、李明、邱辉珍等革命志士在皈塘的重要活动据点。中共宜乐县委皈塘区委京口支部常于青龙书院开展革命工作,这里也因此成为红色火种的孕育地。上世纪七十年代,人们从倒塌的书院石基下挖出一把抬铳,无声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周边的小河、繁茂的树与竹林,曾为革命者提供绝佳的隐蔽之所,让青龙书院成为理想的会议与游击据点,斑驳的碑文至今仍镌刻着历史的印记。
青山、碧水、绿树,绘就了京口独有的秀美风光,而承载着红色记忆的青龙书院,更是其中最耀眼的明珠。驻足其间,思绪总会不自觉地飘向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若有机会,我定要再访此地,于幽静中追寻历史的回响。
注:近日在整理皈塘老区京口村坳坵邱辉珍(皈塘区委坳坵支部支委)《日记》中了解到,中国工农红军湘粤边赤色游击队去过的两个地方:京口“青龍書院”、“皈塘庵堂庙”。(暂未登记为红色旧址。)
作者简介:李翱翔(笔名:江帆),酷爱文学。韶关市作家协会会员、乐昌市作家协会理事。有近千篇散文、游记、报告文学、政研论文散见于市、省、国家级刊物,参加各地文学创作曾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