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岐伯和园
文/李会芳
与岐伯和园邂逅,是去年秋末初冬的一天。那天,天气晴朗,风和日丽,我与堂妹沿渭河北岸向蔡家坡三国小镇走去,过万亩芦荡,发现河堤西岸有一处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筑群。站在堤岸上观望,院内整洁优雅,一块高高耸立的三棱形标志,上面镌刻“岐伯和园”四个醒目的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怀着好奇心,我俩顺坡下去,看到园内花草林木以秦岭中医和宝鸡当地中草药为主:菊花、玫瑰、芍药、青竹、紫薇,木芙蓉等沐浴秋风、享受秋阳,散发出淡淡的药香。核心区域湖光山色,小桥流水、楼台亭阁,恍若隔世、宛若江南。湖心岛上有岐黄论道雕塑,为园区增添了一份灵动之美。
在充满自然气息的园区内,仿古建筑风格迥异,造型独特,装饰璀璨,像仙女下凡亭亭玉立于烟火人间,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错觉。我置身于古代的医馆和养生胜地,不由探索起这块隐藏宝藏的神奇之地。
它曾叫“关中天下”,名字大气雄厚,像英雄气势冲天,像豪杰冲锋陷阵。正想大显身手之时,怎奈红颜薄命、英雄气短,还未兴起就已夭折,曾被一度打入冷宫,废弃多年。每当人们经过它的身旁,无不叹息痛恨。不久,有慧眼识珠之人,发现了这块宝地,经妙手改造,如今它又像遗世美人,焕发生机,重现风姿。只是换了个名字,叫“岐伯和园”。
这个名字响当当、有分量,与历史有关、与中医有关、与歧黄有关。再分析其名:岐伯,华夏中医始祖,精于医术脉理,留下《素问》岐黄之术。和,国学文化之精髓,以和为贵,万物相生。人与自然,人与天地,人与他人,人与自己,包容尊重,合作共赢。园,家园,田园,乐园,温馨美好,涵养生命,赋有温度。顾名思义,“岐伯和园”就是宣传中医文化的圣地,大量的中医名家聚集于此,共商中医大业,将岐伯文化发扬光大。
要说第一次与岐伯和园相遇纯属意外,那么第二次就是有意而来,但也是来去匆匆,走马观花,只了解了岐伯和园的外围建筑,没有进入隐藏更深的内涵,没有了解到园区的实质。第三次有朋友引荐,不但参观了岐伯《黄帝内经》历史文化馆,秦岭天然中草药博物馆,现代康养博览馆,渭河运动公园等,还与养生食疗专家做了交流,懂得了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药房是厨房。第四次是眉县老年学会有计划、有安排地一次研学活动。
进入高大的门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岐伯和园”匾额,副题“陕西生命康养博物院”,两边分别题“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南边广场取名“天师道场”,内有雕塑、阴阳五行、无忧湖、岐黄阁等文化元素。地下建“秦岭中草药博物馆”,地上建“岐伯与黄帝内经文化馆”,展示了丰富的秦岭中草药资源,使我们近距离了解各种中草药的形态、功效和用途,仿佛走进了一个天然中药宝库。
生命检测区位于“灵枢”门道至戏楼西,设有人体经络电子图、人体结构电子图、生命检测智能仪等设备,还有望闻问切咨询区和综合体检等项目。国医馆和中医堂设在戏楼广场向北至北围墙,包括国内著名中医老字号、国内名老中医堂所、针灸等传统中医治疗等,汇聚了众多中医名家,为人们提供专业的中医诊疗服务。
北街建筑有现代理疗区、健康餐饮区、文化康养区;西街有生命颐养区,以24节气命名的颐养院落,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舒适、温馨的颐养之所。还有专题康复区,为高血压、高血糖、心血管病、冠心病等各种慢性疾病的患者提供专业康复治疗服务。黄帝“梦”酒店是企业家健康会所;岐伯“和”酒店是中医药会展中心,主要体现会议、旅团、会展、报告等多功能,为中医药行业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
我们先拜谒中医医祖岐伯,然后聆听四位中医专家讲座,随后体验几种中医疗法和营养健康饮食,对岐伯故里、中医药数字产业项目有了进一步了解。岐伯强调“治未病”的理念,主张在疾病尚未形成前进行预防和治疗。这一思想体现在《黄帝内经》中,强调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岐伯的这些思想和理论为后世中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他成为中医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在中华文明的浩瀚星空中,岐伯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与仁爱的光芒。作为上古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岐伯不仅以其高深的医术和卓越的医学理论,奠定了中医的基石,被尊称为 “华夏中医始祖”“医圣”,更以其传奇的生平经历和对生命、自然的深刻洞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中一座不朽的丰碑。岐伯和园,是一个以“生命检测、生命栖息、生命康养”为中心的园区。它远离闹市尘嚣,坚守宁静淡泊,是一处修身养性、自带仙气的灵秀之地。中国中医精粹在这里,许多中医名家在这里,只是不为人知罢了。
深谷幽兰,不以无人而不芳;中医绝技,不以寡闻而不名;酒香不怕巷子深,名医不怕人不知。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走近岐伯,了解中医,受疗中医,宣传中医,我相信歧伯和园一定会大放光彩,中医文化会给更多的人带来福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