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阿杜(艺名)
【前言】
时值仲夏的又一个周末夜晚,再掐指一算,距今年的“八一”建军节仅两周时间了。那今晚我谈点什么呢?嗯……想到哪儿谈到哪儿吧!
【正文】
这原是与几位挚友的私密闲谈,今天斗胆付诸文字,公之于众,不知诸君阅后是否也有同感?且容我娓娓道来。
作为常被谬赞为“社交优等生”的人,自知这个“称号”当然受之有愧。但话又说回来,无论是商务宴请还是家宴招待,在迎来送往、察言观色方面,鄙人向来游刃有余,常获宾主尽欢之誉(注:这也许与小时候受祖辈父辈对我的教育有关)。然而,“树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久而久之,我对某些饭局竟生出几分畏惧来。友人问我缘由,我只得苦笑:实在是“怕”啊!
一怕“语不休者”。古人云“食不言”,非是要剥夺诸君话语权,实乃见过太多“演说家”。他们高谈阔论如入无人之境,唾沫与菜齐飞,声音共酒同烈。一顿饭下来,旁人连插话的缝隙都寻不得,更遑论察觉他人不适。这般场景,诸位想必也能想象那空气中飘散的不只是菜香。
二怕“筷无界客”。明明备有公筷,偏有人视若无物,执私筷如执尚方宝剑,横扫整围菜肴。每每见此,我总忍不住在心中默念:这筷子方才可曾亲密接触过何物?
三怕“热情夹菜”。最是那不由分说将私筷探入我碗中的“关怀”,令人进退维谷。吃则违心,不吃又恐拂人好意。这般“厚爱”,真叫人食不知味。
四怕“赤手相赠”。递来馒头点心时,那未经手套“包装”的指印清晰可见。我总忍不住暗自揣度:这双手,上一次接触清水是何时?
五怕“海底捞月”。汤盆明晃晃摆着汤勺,偏有人执筷如执网,在汤中“打捞”不休。见此情景,我常恍惚:这究竟是公共餐桌,还是某人私家池塘?
六怕“斟酒无度”。自古祖先待客就讲究“酒要倒满、茶要添半”,而今多见将茶杯斟得溢出,酒杯却吝啬得见底。这般本末倒置,让人啼笑皆非。
七怕“口无遮拦”。最是席间大谈昨夜某人醉酒呕吐细节者,令人食欲无全。与这般人物同席,不啻为一场味觉与听觉的双重折磨。
八怕“军事孤岛”。曾目睹退役老兵们在饭桌上筑起无形的战壕,那些只有内部人才懂的暗语和番号,将其他宾客隔绝成餐桌上的“敌占区”。这种无意识的排他性,恰恰用迷彩布覆盖了原本应该共享的盛宴。
【尾声】
在这个用滤镜精心装饰社交形象的时代,餐桌反而成了最诚实的教养试纸。
那些被我们忽视的餐桌细节,正在俏俏重塑着社会关系的基因序列。下次举箸时,不妨多一分克制,少一分恣意——因为餐围方寸间,藏着比米其林星级更值得守护的人性光辉。(记住:谁都不傻,只是面对面不愿撕破脸皮而已)
今天先聊这么多。祝您周末愉快!
2025.7.18
【跋语】
细数这“八怕”,看似挑剔,实则是对基本社交礼仪的呼唤。餐桌虽小,却映照出一个人的教养与对他人的尊重。在这个越来越讲究“人设”的年代,或许我们更该在意的是那些真实流露的细节修养。
【作者简介】
小阿杜(艺名),男,汉族。曾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本科学历,中共党员。
演员、编剧、主持人、党史宣传志愿者、退役军人红色文化导师、优秀志愿楼长、“创熟”小区服务优秀志愿者、社区健康宣传大使、广州退役军人海剑艺术团常驻艺术指导、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东江湖”舰(舷号892)周末文化生活辅导员。
服役期间,被《五邑晚报》誉为“侨乡之星”;被《驿城晚报》誉为“桑梓骄子”;被《人民海军》报誉为“今日之星”。3次荣立个人三等功。
师承于海军政治部歌舞团著名“高派”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高洪胜(举行过摆知仪式)。
著有首部军旅题材处女作《战友情长磐石坚》一书。成功举办过100场“回军营签名赠书”活动。
创作、表演的快板《第二故乡过大年》、“儿化韵”快板《“点”字歌》和天津快板《一个不能少》等作品先后荣登“学习强国”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