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峡留城 . 忠义之县——走进橘海深处
虫二
从高处俯瞰忠县,长江如一条蜿蜒的深色绸带穿过群山,两岸山势连绵起伏,如青黛色浓墨泼染的屏障。长江边上,层层叠叠的橘树,沿着山势起伏的脉络铺展开来,橙黄与青绿交织,宛如大地涌起的波浪,一直翻卷到视野尽头——这便是三峡橘海了。
盛夏走进三峡橘海,位于忠县涂井乡友谊村,我踏足其间,橘树早已挂满了果实。累累垂垂的橘子,压得枝干沉甸甸地,橘叶葱茏,橘果如星,映衬着长江的流水,微风轻轻吹拂,仿佛整片橘海都在无声地荡漾。风过橘林,果香沉醉,长江水在不远处奔流,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橘海是人间最美的仙境。
站在橘海之巅,想像着橘树开花时节,白花点点缀满枝头,香气清冽而悠远。花香与江风带来的隐隐约约的鱼腥气味奇妙地交融一处。那混合的气息在肺腑间化开,成了此地独有的呼吸印记——那是江水与土地、鱼汛与花期、流动与固守之间,一场无声的生命盟誓。花香与鱼腥气,两种气息缠绕着渗入,如同一种无声的契约。
明年采摘时节,漫山遍野的橘树挂满沉甸甸的果实,金橘在阳光下熠熠生光。果农们的身影在橘林间穿梭忙碌,箩筐里堆满了饱满的果实。昔日,收获的喧嚣之下,果农的眉头却并未舒展,反而皱得更深了。数着箩筐,担心“橘子多了,价格就贱了,卖不出去,只能看着烂掉。”丰收的喜悦,背负着滞销的沉重阴影;箩筐里沉甸甸的橘子,却压不住心头沉甸甸的忧虑。现如今的橘海,早在2001年9月投资4000万元,果园面积5800亩,优质品种的柑橘达6.5万株,年产柑橘近10000吨,打通了从种植到消费者手里全产业链的整合发展。
日暮时分,天空的晚霞笼罩了橘园。长江水在不远处低沉地流动,夕阳将我与橘树、与远山悄然隔开又温柔连接。此刻,我仿佛与这方水土,与这年年结实的橘树,与那沉没江底的故土,一同沉浸于时间无垠的怀抱——个体生命何其微渺,在江流与群山的宏大叙事里,不过如橘海中的一粒微尘。
夜深了,橘林披上了一层清辉。果园归于沉寂,唯有长江在不远处低语,藏身橘海中的村庄,灯光闪闪发亮。
橘海浮沉,终古不息,树下的脚印来了又去。橘树扎根于此,一年又一年,开花、结果、凋落,默默无声地生长,亦如世代守望于此的人们。长江水奔流向前,橘树在两千多年的岸边岁岁枯荣。橘树年轮里,镌刻着无声的“大地史书”,唐代白居易带领百姓栽花种橘,又何尝不要一部随江潮起落的家园史?
夜色渐浓,那些橘园里浮动的灯火,微小却执拗,在长江亘古奔流的背景中明明灭灭。而橘树在岁岁年年中结出新果,亦将默默点亮下一个季节的丰乐。
刘兰玲简介:
笔名虫二,毕业于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政治经济专业。曾就职《信息时报》责任编辑、记者。是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诗研究会会员,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广州黄埔创作基地主任,公众号《黄木湾》主编,印尼《千岛日报》中华文化专版编委。
由星岛出版有限公司出版诗集《听风吹雨》。诗歌《一座丰碑》获“华侨华人与改革开放”征文二等奖;《紫金之歌》获得首届“永安杯″诗歌大赛优秀奖;《月圆之夜 隆平与稻花》获“家国情怀”诗歌大赛优秀奖;“写给广州的诗”诗词大赛《扶胥之口》获优秀奖。
作品发表于《中国诗歌网》、《今日头条》、《岭南作家》、《北京头条》、《侨星》杂志、印尼《千岛日报》,美国纽约《综合新闻》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