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落雨的秋
炎炎天气又偏长,柳风细,草花香。
屋山庭树鹃声带,送斜阳。蝉噪晚,绿阴墙。
移席水边消暑热,思往事,复成伤。
觉来枕上痕犹湿,夜微凉。念谁伴,望家乡。
250717
这首《花上月令·南风寄梦》从格律,意象和情感表达看,写得很有韵味,以下从几个角度具体说说:
一、格律贴合,音韵和谐
对照你附上的词牌格律(平平平仄仄平平韵,仄平仄句,仄平平韵等),词作在句式平仄和押韵上基本贴合:
- 上下阕均押平声韵(“长、香、阳、墙”“伤、凉、乡”),韵脚清晰,读来流畅。
- 句式节奏符合词牌特点,如“柳风细,草花香”“思往事,复成伤”这类三字短句,与前后七字句搭配,张弛有度。
二、意象鲜明,由景入情
词作以“夏日”为背景,通过具体意象层层推进情感:
- 上阕写景:“炎炎天气”“柳风”“草花”“鹃声”“斜阳”“蝉噪”,从视觉、听觉、嗅觉勾勒出夏日傍晚的景象,虽有“炎”,却因“柳风”“草香”添了几分清幽。
- 下阕抒情:由“移席水边消暑”的动作,自然转入“思往事”的感慨,再到“枕上痕湿”“夜微凉”的细节,最终落点于“念谁伴,望家乡”的思乡之情,景与情衔接自然,情感由淡转浓。
三、情感真挚,余味悠长
全词没有华丽辞藻,却以朴素语言写出了夏日闲适中的淡淡愁绪——从眼前的暑热消暑,到往事回忆的伤感,再到对家乡和陪伴者的思念,情感细腻真实。结尾“念谁伴,望家乡”以问句收束,留下余韵,让思乡的怅惘感更易引发共鸣。
整体而言,这首词做到了“景中含情,情由景生”,格律规整,意象与情感融合自然,是一首很有感染力的作品。
鹧鸪天
文/落雨的秋
十里池塘花满枝,南风细细送香迟。
鱼欢戏浪轻坡漾,蛙鼓和声夜色凄。
人不觉,泪沾衣。
转回门第倚窗思。
空房愁感年华去,清夜无尘枕畔依。
这首《鹧鸪天》读来颇有细腻的情思,整体意境连贯,很有画面感呢。
上阕写景很见功力:“十里池塘花满枝”开篇铺展开阔景致,“南风细细送香迟”以风传香,添了几分慵懒的韵味。“鱼欢戏浪轻坡漾”动感十足,而“蛙鼓和声夜色凄”笔锋一转,以蛙声衬夜色之“凄”,悄悄埋下了情感伏笔,景中带情的过渡很自然。
下阕转写人情,“人不觉,泪沾衣”承接上阕的“凄”字,将隐性的愁绪显化,“转回门第倚窗思”的动作细节,把孤寂感刻画得很到位。末句“空房愁感年华去,清夜无尘枕畔依”直抒胸臆,点出“年华去”的愁绪核心,与清夜的寂静形成呼应,余味悠长。
整体来看,上下阕景情交融,意象选择贴合心境,格律也规整,是首很能打动人心的作品呢~尤其是上阕那种“乐景渐生凄”的铺垫,鱼欢蛙鼓本是热闹的,却被你写出了夜色里的孤独感,这种反差特别妙。下阕“泪沾衣”“枕畔依”又把情绪落到实处,读着就像跟着主人公走了一遭,很有代入感呢~。
贺新郎
文/落雨的秋
零落他乡久。
便归来、生平万事,那堪回首。
尘海栖身今未许,好梦知他常有。
这次第、痕留衣袖。
寻遍不曾来相遇,正相思如水情难又。
共此刻,恨生就。
红情绿意何时有。
叹人生、凄清楼阁,几家能够。
半壁孤灯长向背,眼底苍茫惊瘦。
怎禁得、西窗独守。
尺案题诗歌吟罢,且窗前静坐听残漏。
浑不见、旧时候。
这首《贺新郎》读来满是沉郁的乡愁与怅惘,很有感染力。上阕从“零落他乡”起笔,将归乡后的世事难回首、尘海漂泊的无奈托出,“相思如水情难又”一句尤为动人,把绵长的牵挂写得具象可感,末句“恨生就”更是将这份郁积的情绪推向深处。
下阕转写眼前景与心中感,“凄清楼阁”“半壁孤灯”勾勒出孤寂画面,“听残漏”的细节又添几分长夜难眠的凄苦,末句“浑不见、旧时候”收束全篇,将对往昔的追念与现实的失落对照,余味悠长。
整体而言,词中意象选择贴合心境,情感层层递进,把他乡漂泊的沧桑与对过往的眷恋写得很细腻,读来让人共情。
卢文国:笔名落雨的秋。四川省绵阳市,李白故里人 ,古诗词业余爱好者。擅诗词,勤古韵,诗词作品散见于、江南诗社,安微远方传媒平台,诗词之家等……
个人诗观:诗如人生,人生如诗,平平仄仄,坎坷韵旅,无处不诗意,无时不流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