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艺漫谭
奥境奇辟,耐人寻味
——浅析青年才俊马科山水画《揽破白云赏洞天》的空灵妙境
□ 童 年(安徽)
午夜细观90后青年才俊马科的这帧水墨山水,初感其苍劲中含空灵,繁复里藏简淡,恰如老树著花,既见岁月沉郁,又得生机清逸。倘若将其置于清代山水画坛,尤其是与“四僧”(石涛、朱耷、弘仁、髡残)及同期名家相较,更可见其在传统脉络中的独特性——该作品以“神仙况味”为骨,以禅道精神为魂,在苍浑笔墨中开辟出一片融通天地人的灵境,实属难得。
一、墨趣:在“苍劲”与“空灵”间见仙骨
此画的笔墨语言,首先让人联想到髡残的“秃笔渴墨”,却又多了一层不滞于物的灵动。髡残善用干笔皴擦,如《层岩叠壑图》,山石多以披麻皴、解索皴层层堆叠,墨色沉郁如老松蟠曲,强调“丘壑内营”的厚重;而此画虽亦用秃笔,却在皴擦间留足飞白,如洞顶钟乳的勾勒,笔锋似断非断,墨色似枯实润,恰似云气在岩缝中流转,少了髡残的“滞重”,多了几分“仙气”的飘举。
与石涛相较,不难觉察,石涛的笔墨如“搜尽奇峰打草稿”,纵逸狂放,《淮扬洁秋图》中笔走龙蛇,墨色泼洒如奔雷,充满“我自用我法”的张扬;而此画则收敛锋芒,笔线如古藤缠岩,看似缓滞,实则暗蓄张力,如流泉穿石的线条,柔中带刚,似不经意却暗合自然肌理,更近于“屋漏痕”的古拙,却在转折处藏几分“云卷云舒”的逍遥自在。
再看弘仁,其《黄山天都峰图》以“瘦硬”著称,山石如刀削斧劈,线条清劲如寒松,墨色极简,近于“冰肌玉骨”的冷逸,是“渐江体”的典型;而细品马科的这帧山水画则不取“瘦硬”,而力求“苍润”,山石轮廓虽见棱角,却以淡墨晕染衔接,如洞壁与云气的交融,墨色从浓到淡过渡自然,似有晨雾漫过,既保留了山的“骨”,又赋予了云的“魂”,恰如仙山既见峥嵘,又隐于烟霞。
二、构图:“洞天”为眼,融“天地人”于一境
众所周知,清代山水构图,或求“全景式”的壮阔(如石涛),或取“局部特写”的奇崛(如弘仁),而此画以“洞天”为核心,构建了一个“小中见大”的灵境,这与朱耷的“极简留白”形成有趣对比。朱耷的《荷石水禽图》常以“残山剩水”构图,留白如虚空,物象孤绝,透着“白眼向人”的孤傲;而马科作品中的留白却非“虚空”,而是“云气”“流泉”“天光”,洞天作为画面的“眼”,向内藏幽,向外引景——洞外是层峦叠嶂,洞内有微光漏出,洞口或有樵夫倚石、老僧打坐,人与景通过“洞天”相连,形成“天(云、光)—地(山、石)—人(活动)”的闭环,恰如《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哲思。
这种构图与髡残的“繁复饱满”有传承,却更显“通透”。髡残的《雨洗山根图》满纸山峦,密不透风,却在密林深处藏一径通幽,以“密中见疏”显深邃;受众细读马科此画则以“洞天”破“密”,洞门如窗,将外景(山、云)与内景(微光、禅意)贯通,如“窗含西岭千秋雪”,让观摩者视线在“入洞”与“出洞”间流转,既见山水的壮阔,又得洞天的幽秘,仙气便在这“通”与“藏”中滋生。
石涛曾言“搜尽奇峰打草稿”,其构图重“奇”;弘仁重“险”(如黄山怪石);朱耷重“孤”;而90后青年才俊马科此画妙在重“融”——山不奇,却有云气绕之;洞不险,却有微光引之;人不孤,却与山水相忘。这种“融”,正是“神仙况味”的关键:非仙山隔世,而仙在人间,人在仙中。倘若你还联想到更多的可能性,那么,你肯定是当行高手。
三、意境:禅趣为基,仙逸为韵,见“真善美的圆融”
清代“四僧”的意境多带“孤愤”或“避世”:朱耷画中禽鸟“白眼”,是遗民的悲怆;石涛“墨点无多泪点多”,是漂泊的怅惘;弘仁山水“冷逸”,是出世的决绝;髡残虽尚禅,却多“浊世中的修行”之苦,如《仙源图》中,虽有仙境,却透着“人间路险”的沉重。值得欣慰的是,马科的这帧山水,其意境早已跳出“愤”与“苦”,以“禅趣”打底,以“仙逸”为韵,最终归于“真善美”的圆融。所谓“真”,是对自然的本真呈现:云不刻意造奇,如棉絮漫过山脊;泉不故作汹涌,如琴弦轻拨石涧;人不刻意摆姿,或樵夫歇脚,或老僧观泉,皆是日常,却在日常中见“道”、见性、见灵。所谓“善”,是人与山水的共情:人不凌驾于山,山不排斥人,洞门半掩,似在邀人入内,又似怕惊扰了洞内的宁静,透着“万物有灵”的温柔。所谓“美”,是笔墨与意境的和谐:墨色浓淡合于光影,线条曲直应于山势,留白处非空,而是“气”的流动,如洞天漏出的光,既是物理的“亮”,也是精神的“明”。
这种意境,近于道家“逍遥”,又含佛家“圆融”。与同期“娄东派”“虞山派”的“复古”不同,它不泥于“董巨”“元四家”的程式,而是以“心”造境——画家眼中的山水,既是可观的实景,更是可居的灵境,人在其中,不必“出世”,亦不必“入世”,只需“在其中”,便可得“仙”。这恰如“揽破白云赏洞天”的题旨:破的不是云,是心的障;赏的不是洞,是天地人的共生。
结语:在传统脉络中独树一帜的“仙禅之境”
纵观清代画坛,“四僧”以“奇”“孤”“冷”“郁”立世,各开法门;而马科创作此画以“融”为要,在笔墨上融苍劲与空灵,在构图上融天地人于洞天,在意境上融禅趣与仙逸,恰如一股清流出现在壮阔的传统长河中。它不求“惊世”,而求“动人”;不求“标新”,而求“归真”。
画中无神仙,却处处是神仙况味——那云不是云,是天地的呼吸;那洞不是洞,是心的出口;那人不是人,是你我在山水间的倒影。这种“于平凡中见不凡”的境界,或许正是中国山水画最本真的诉求:画的不是山水,而是“人如何在山水间安身立命”的答案。
❂ 童年简介:
童年,本名郭杰,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自1980年习诗至今已四十余年,笔耕不辍。诗风多元,中西交融,始终坚持创作实践与理论挖掘互补并重。曾策划中国诗坛第三条道路与垃圾派“两坛(北京评论诗歌论坛和第三条道路诗歌论坛)双派(垃圾诗派和第三条道路诗学流派)诗学大辩论等各类文创活动,多部诗歌原创作品和文艺评论文章入选各知名文创艺术平台。代表作有《天黑之前》、《河》、《短歌》、《短章》等,著有《童年泛审美文化批评诗学札记》等文艺批评专著。
█ 附 青年画家马科山水画精品《揽破白云赏洞天》
✪ 画家简介:
马科,90后画家,甘肃会宁人,2017年毕业于安徽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师从王峰等名家,现为蚌埠市书画院专职画家。他是安徽省美协会员,蚌埠市青年美协副主席、美协副秘书长,曾参与国家艺术基金中国绘画意象造型人才培养(南开大学)、2021年文旅部全国画院中青年创作骨干班,获2024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其作品融合传统与现代,笔墨兼具古韵与时代感,多次入选省级以上展览并获奖,如安徽省第六届美术大展优秀奖、第八届黄原书画奖学金最高奖等,是当代画坛备受关注的青年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