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望云山:仙踪、地脉与人
作者/黄戈
播音/聴琴
我的老家,有座名山,名曰望云山。
其峰海拔1480米,巍然耸峙,周边七江、高坪、罗洪、鸭田、金石桥、中团七镇环抱,滋养着三十余万山乡百姓。
望云山峰峦峻拔,脚下群山俯首,山中百溪争流。登临绝顶,顿觉“一览众山小”,村落、田畴、阡陌、河道,尽收眼底。这里是观云海日出、消盛夏酷暑、赏隆冬雾凇的绝佳胜境。最高处名顶山堂,天朗气清之日,百十公里外的邵阳市(古称宝庆)依稀可辨,更可与百里之遥的武冈云山遥遥相望。
山间传说,曾住有寿福爷爷与卢公真仙两位仙人。一日斗法,寿福爷爷立于山巅道:“我所望之处,三十里外石头可烧燃。”卢公真仙居于山腰应曰:“我所居之处,三十里内井水能肥田。”一牧牛老叟闻之笑道:“二位仙家所言俱佳。然老汉世代耕田,更盼井水肥田。”寿福爷爷捋须沉吟,心知黎民所求不过丰足安宁,虽眷恋此地,亦决意另觅福地。临行前,他留下箴言:“天下大乱,此地无忧;天下大旱,此地有收!”言罢,一步踏出,竟至白云山下的龙潭。至今,望云山半山腰一处唤作“龙边”的巨石上,仍深嵌其离去时的足迹,人称“神仙脚印”。儿时随长辈上山砍柴,我们总爱脱鞋,将脚放入那石窝中比量。乡人笃信,若脚印相合,便能脚底生风,纵是负重担柴,也觉步履轻盈,整日不疲。那份神奇之力,许是源自心诚则灵的古老信念。
奇妙的是,这则仙家戏言,竟与望云山的地脉特征暗合。山周三十里内,乃花岗岩地质,土质肥沃,水源丰沛甘美;三十里外,则属石灰岩区,其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正是烧制石灰的上佳原料,正应了“石头能烧燃”之说。回望历史,这片土地确如寿福爷爷所祝:鲜有水患肆虐之灾,罕见赤地千里之旱,更少遭兵燹战乱之扰,俨然一方安宁乐土。寿福爷爷虽缥缈于传说烟云,卢公真仙却隐隐有史迹可循。秦始皇为求长生,先遣徐福东渡未归,复派卢生、侯生南下寻访仙药。二人至宝庆地界分道,侯生往雪峰山下云山,卢生则隐入望云山一洞穴,炼丹行医,济世于民。至今,山腰“卢公真仙洞”内丹炉遗迹尚存。宋代百姓感念其德,于洞前建起卢公寺。洞中清泉汩汩,终年不竭,水质清冽甘醇,乡人相传饮之可祛病消灾。那位留下“井水肥田”愿景的卢公真仙,其身影或许正叠印在这位避秦隐士卢生之上。
传说瑰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灵。望云山的山水,实实在在地哺育着代代山民。寿福爷爷虽去,其“无忧”“有收”的祝语,仿佛化作无形的福祉。环山一带,寿星辈出,隆回县的百岁老人多聚居于此,堪称长寿之乡。而卢公遗风,则化为此地种药行医、善调饮食、崇尚耕读的精神根脉。隆回北境之民,热情淳朴,尤重洁净,深谙养生之道,历来尊师重教。虽处山陬,却英才蔚起:近代“睁眼看世界”的先驱魏源,历任两广、新疆都督的封疆大吏魏光焘,开创中国地舆学五代家学的邹汉勋家族,革命者彭述之,当代航天领域的杰出科学家王赤……皆饮望云山水而卓然成家。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望云山确因寿福、卢公的仙踪传说而声名远播。然而,在世代生于斯、长于斯的乡民心坎里,它更是一座实实在在赐予安康、哺育性命的圣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