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语言的儿童化特色
文/ 毋东汉
儿歌的最大忌讳就是成人化语言和思路。有必要聊一聊儿歌的语言的儿童化特色,即“儿歌”之“儿”。
所谓“儿”,就是反映儿童生活,表达儿童思想感情,适合儿童年龄特点,为儿童喜闻乐见。这样的歌谣谓之儿歌。
为使儿歌能让儿童喜闻乐见,口耳相传,我们要把儿歌写得琅琅上口,有音乐感;诗中有画,有画面感。还要生动活泼有理趣,耐咀嚼,带点儿童喜欢的甜味儿。
从外部结构看,儿歌一般比较短小,四、六、八、十句比较常见,句子有长有短,有一字句、两字句、三字句,五字句和七字句。有形似七言五言律诗的儿歌,也有长短句。只要读起来有节奏、押韵,有音乐感就好。例如:《捉迷藏》:
(一人手掌心向下,大家伸食指顶掌心,问答)
“媳妇媳妇做啥呢?
下凉呢!
啥凉?
槐凉。
一把握住秃和尚!”(握住谁谁中招)。
再例如《保卫黄河》 :
“苜蓿芽,
拌拌汤 ,
鬼子死到河岸上。
爸送娃,
妻送郎,
保卫黄河把兵当。
黄河宽,
黄河长,
挡住日本野心狼。”
为了增强表情达意的语言效果,在表现方法和技巧上要下些功夫,谓之修辞。除了在句式外部结构上灵活运用字数增减和句子长短变化以外,修辞手法也要广泛应用。最常见的有拟人、比喻、夸张、想象、排比、对偶、顶针、叠词和儿化韵等。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他们喜欢小动物,喜欢遐想。在儿童的认知世界里,半个花生壳 就是一只小木船,一个荷叶就是一个舞台,蒲公英的一枚种子就是一个降落伞,一群蚂蚁就是一支队伍,一泡尿就是瀑布洪水。把比喻和夸张用到极致。
我们成人为儿童写儿歌,必须蹲下来看世界,把自己等同于幼稚天真的儿童,以儿童的心理心态和儿童的视角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人、事、景、物。陪儿童玩耍是积累儿童生活,搜集儿歌素材的最佳途径。例如,儿童玩过家家,抠渠堵水,打水仗等,都是社会生活、生产劳动在儿童认知世界的“儿童化”表现。
适合低龄儿童诵读的儿歌,句子以三言、五言、七言为好。例如儿童分群挑人《闯关》:
“鸡鸡翎,
贺马绳。
马绳开,
打个鸭子放过来。”
再例如儿歌《小耗子上灯台》:
“小耗子,
上灯台。
偷油吃,
下不来。
“吱儿吱儿”叫奶奶,
奶奶叫不来。
咕噜咕噜滚下来,
猫娃把它逮!”
还有《石头歌》:
“拖拉机,
嘟嘟嘟,
拉了一车大石头。
绿的绿,
红的红,
烧熟能吃面腾腾。”
最后一首,是一首幽默的儿童智力测试儿歌,石头一般是白色灰色黑色的,很少有绿的或红的,石头中有能烧成石灰和水泥的,没有烧熟能吃的,更不会像马铃薯一样吃起来有面腾腾的口感。读这样的儿歌,让儿童联想到一车西瓜或一车大蕃茄,可以锻练孩子的想象能力,辨别能力。孩子在诵读过程中还可以续作:
“石头脏,
石头硬,
没有营养咬不动。”
《小耗子上灯台》最后一句“猫娃把它逮”就是原来没有、传唱过程中续作加上的。“叫奶奶”一句是拟人手法,老鼠是不会叫“奶奶”的。
叠词是儿歌常用手法,如《哄娃歌》:
“打罗罗,
喂面面,
俺娃是个亲蛋蛋。”
“罗罗”“面面”“蛋蛋”的叠词,符合儿童语言特点。“打罗罗,喂面面”和“俺娃是个亲蛋蛋”又是比兴关系。念这首儿歌时,大人双手撴住孩子双手,一抻一放,很有节奏,很有亲昵感。“苜蓿芽,拌拌汤,”和“鬼子死在河岸上”也是比兴关系。比就是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比兴也。
顶真也是儿歌常用的修辞格。例如:《板凳摞摞》:
“板凳板凳摞摞,
里头坐个大哥。
大哥出来买菜,
里头坐个老太。
老太出来烧香,
里头坐个姑娘。
姑娘出来磕头,
里头坐个孙猴。
孙猴孙猴打点脚,
抠了孙猴倆眼窝。”
二三句、四五句、六七句、八九句,都是顶针句。前一句的尾做后一句的头,这就是顶针。它增强了理趣,读起来流畅,吸引小读者。
把落叶比喻成蝴蝶、金币,把花生壳比成小船,既是比喻又是夸张。排比,例如许松山老师的《祖国变了》:
“ 花儿红了,
草儿绿了;
路儿宽了,
水儿清了;
楼儿高了,
车儿多了;
姑娘美了,
小伙笑了;
老人说了:
哈哈!
祖国变了。”
这首儿歌中,“花草路水楼车”各句之间是排比关系;“姑娘小伙老人”三句之间也是排比关系。排比中的词与词是并列关系,前后次序可以颠倒。排比关系中的词至少要三个,如“姑娘、小伙、老人”。
总之,儿歌的语言,从结构看,三言五言七言较多,每逢偶句押韵。从内容看,要符合儿童的心理和视角,要有节奏,有音乐感;要应用儿童容易接受的叠词,拟人,比喻,夸张、顶针、排比等修辞手法,把表情达意、突显主题等做到极致。
最后,我以《编儿歌之歌》作结:
“编儿歌,
牢记着:
成人化,
倾向错。
长短句,
很灵活。
讲修辞,
话巧说。”
与大家共勉之,望读者多多批评、指正。
2025 .7.18.于樵仙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