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坤强出生于大南山革命老区红场镇,大山的浑厚沉雄,赋予他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性格。后来为发展事业,他走出大山,先到沿海小城,再向濒临大海的大城市拓展。大海的波澜壮阔与宽博灵动,又开拓了他的视野,提升了他的眼界。尤其对书法情有独钟的他,更是在山光海色中探寻着书法的灵韵。

罗坤强近照
笨拙是必经之路,唯有坚持才能突破
罗坤强回忆:“我初学书法是从小学写字课的描红开始,当时老师教我们握笔姿势,并让我们在描红过程中逐步掌握点划书写的运笔方法,其中‘永字八法’令我印象深刻。那时的我,连毛笔都拿不稳,写出的字歪歪扭扭,墨汁弄得满手都是。但看着老师写出的漂亮楷书,心里充满向往,觉得能写出那样的字真是‘神奇’。在授课老师的悉心指导和自己的坚持练习下,书写水平进步明显,加之常听长辈们对写字漂亮的人赞不绝口,慢慢就对写字产生了兴趣。”
因此他感悟道:“书法入门,每一笔都必须全面、正确地运用相应运笔方法,初学时的笨拙是必经之路,唯有耐心坚持才能突破。”

罗坤强作品
没有读帖的临摹,就是盲目临写
中学时期,他积极参加潮阳文化馆举办的书法培训班,有幸得到当地潮籍书法名师的悉心指导,开始系统临帖,较为全面地学习了楷、行、草、隶、篆等多种书体,那时更侧重于临习楷书与行书,从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和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入手临习楷书。起初只是机械地模仿字形,追求形似,却总感觉少了些什么。就在这时,著名潮籍书法家韩宏民老师亲临培训班现场指导,教导大家:“临帖先读帖,先读懂那个字的结构、笔意,要逐步从实临过渡到意临。”从此,他开始注重观察每个字起笔、行笔、收笔的节奏,感受字的结构之美。韩老师一九八八年书赠他 “奋学” 墨宝,一直激励着他奋力向前。
这期间,罗坤强又有了新感悟:“没有读帖的临摹,就是盲目临写。”

罗坤强作品
刻意反而失去灵气,放松才能写出真性情
临习楷书一段时间后,罗坤强觉得楷书比较呆板,便尝试临习王羲之的《圣教序》和孙过庭的《书谱》。刚开始很难控制好笔速,尤其是转笔、衔接处理得很不理想,一度想放弃。直到偶然看到苏轼的话:“书初无意于佳乃佳。”他才明白,自己还没完全从临习楷书中跳出来。行草书之所以灵动飘逸,对合理把握笔速节奏要求较高,书写过程中太执着于“完美”,反而束缚了天性。
此时,罗坤强的感悟已有了质的飞跃:“书写过于刻意反而失去灵气,需放松心态,才能写出真性情。”

罗坤强作品
书法不是复制古人,而是借古人之法表达自我
后来,罗坤强接触了米芾的 “八面出锋”、王铎的狂放章法以及当代个别著名书家的作品风格,也开始研习隶书《张迁碑》和《曹全碑》。渐渐地,他开始尝试创作,却发现脱帖创作并非易事,经常书写失败,反复撕纸。因为创作一幅书法作品,对谋篇布局、运笔把握、章法处理都有严格要求,例如在书写过程中如何合理运用方圆、大小、长短、黑白、提按、润燥、疏密等矛盾关系,并使之自然呈现,哪个环节出错便宣告创作失败。只有做到胸有成竹,才能写得顺手,一气呵成。“这期间,亦师亦友的当代著名书法家石墨老师对我影响最深,其传统与创新交融的创作理念,以及雅俗共赏的作品风格,一直是我追崇的创作标尺,在他的悉心传授下,我的创作能力显著提升。”
进入创作阶段,罗坤强的感悟已是一种精神升华:“书法不是复制古人,而是借古人之法,表达自我。”

罗坤强作品
书法的创作过程,就是制造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
当谈到如何写好书法时,罗坤强的见解十分独特:“书法的创作过程,就是制造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书法作品讲究的矛盾关系,是易经阴阳学说在作品中的表现形式,所有矛盾关系均需同时存在,并融洽、合理地呈现。只有这样,作品才能展现其灵动优雅的生命气息。” 欣赏着他那古朴自然、清雅洒脱的书风,笔者坚信他这番话并非泛泛而谈。
尽管生活历经风风雨雨,但书法已成为罗坤强生活的一部分。闲暇时,他便静下心来,铺开宣纸,笔锋落处,既有山的筋骨,又含海的气韵。“大山教会我坚守,大海教会我包容,而书法,让我在笔墨间找到安放心灵的天地。”

罗坤强(左一)与艺友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