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医药领域,创新药研发素有“双十定律”之说——十年时间、十亿美元投入,成功率却不足1%。然而,这座被贴上“休闲之都”标签的城市,正以令人瞩目的创新药成果打破行业魔咒:2024年全国40款国产1类创新药中,成都独占6席;新药出海交易额超270亿美元,6家上市企业从生物城孵化而出……成都生物医药产业何以在短短数年间跻身全国“第一梯队”?其突围路径揭示了中国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深层逻辑。

长周期投入与“硬核创新”的坚守
海创药业12年磨一剑的氘恩扎鲁胺,是成都创新药发展的典型缩影。这款国产前列腺癌靶向药不仅实现技术突破,更以价格优势打破进口垄断,其背后是成都企业对“从0到1”原始创新的执着。数据显示,成都临床在研1类新药达63个,这种创新浓度绝非偶然。与部分地区追逐“短平快”不同,成都早在2019年就将生物医药纳入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布局,通过重大科技专项、产业基金等持续输血,构建起“基础研究-临床转化-产业化”的全链条支持体系。这种对长周期规律的尊重,正是破解“九死一生”行业魔咒的前提。

产业集群的“热带雨林效应”
在天府国际生物城,GE医疗、阿斯利康等跨国巨头与康诺亚、科伦博泰等本土创新企业比邻而居,形成独特的产业生态。这种“雨林式”集群绝非企业简单扎堆:生物城通过精准布局18个细分赛道,让上下游企业在3平方公里内完成“研发-生产-流通”协同。例如,永新医疗总部与睿健医药的相继落地,正是看中园区内核医疗产业链的完整度。更值得关注的是“镇园之宝”的带动效应——龙头企业如同“榕树”般延展产业链,而300多个孵化项目则像“灌木”填充生态位,这种分层协同机制使产业集群具备自我强化的生命力。

制度创新释放“化学反应”
当GE医疗基地实现“竣工即投用”,比传统流程压缩2个月时,我们看到的是制度创新对产业速度的重塑。生物城发布的《“开工一件事”服务手册》,将12个部门审批事项整合为“一件事”,本质是以政府流程再造匹配生物医药研发的时效需求。更深层的制度设计在于“专业化园区”的运营逻辑:这里不仅有标准厂房,还配套了临床试验医院、生物材料通关平台、MAH(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转化中心等专业化设施。这种“不是简单房东,而是产业合伙人”的定位,让园区成为降低交易成本的创新基础设施。

全球化视野下的“出海新范式”
成都创新药的“出圈”,更体现在其全球化能力上。科伦博泰与默沙东达成超百亿美元License-out交易,康诺亚产品进入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这些案例折射出“成都造”的独特路径:一方面依托国内临床资源快速验证,另一方面通过BD(商务拓展)能力与国际药企形成“研发在外、生产在蓉”的分工。这种“借船出海”模式,使成都避开单纯依赖国内市场的内卷,在双循环中占据价值链高端。

万亿级产业的挑战与未来
站在7000亿元规模的新起点,成都仍需直面三大课题:其一,如何培育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链主”企业,而非止步于“单项冠军”?其二,在核药、ADC(抗体偶联药物)等前沿领域,怎样构建可持续的技术护城河?其三,当生物医药进入“AI驱动研发”时代,能否在计算生物学、真实世界数据等新基建上抢占先机?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其能否真正迈入世界级产业集群。
成都的实践揭示了一个产业跃迁的真理:在创新药这场“马拉松”中,既需要企业家的坚守,更依赖系统性生态构建。当城市把产业规律作为政策制定的第一性原则,当园区从“土地运营商”进化为“创新组织者”,那些曾经被视为“九死一生”的领域,终将生长出改变世界的参天大树。这或许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最具价值的启示。(本网成都7月19日电 □ 梁军)
本文实习编辑:黄燕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