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袋小麦称出的信仰
——读张坤堂先生《半袋子小麦党费》有感
张玉森
读完《半袋子小麦党费》,心里像被一簇不灭的火烫了一下。文章很短,故事也极朴素:一位病重的老党员,宁可卖掉家里仅剩的半袋小麦,也要把党费亲手交上。没有枪林弹雨的宏大场面,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口号,却把“信仰”两个字写得沉甸甸、亮晶晶,压得人眼眶发热。
外祖父的形象,让我想起老家村口那棵老槐树——皮糙干裂,却年年抽新芽。战争年代,他豁出命去掩护战友;和平年代,他卷起裤腿种菜、当厂长,最后又默默回到田垄。身份几经起落,却始终提着一口气:我是党员,党费不能欠。那半袋小麦,是口粮,是药钱,是孙女碗里的一块肉,可在老人心里,更是一条不可打折的“党员底线”。这种近乎执拗的“计较”,恰恰照见了信仰最动人的模样——它不是高头讲章,而是日用而不觉的“心里不能压石头”。
最触动我的,是村党支部书记悄悄垫付党费的细节。老人生气了,拍炕沿:“他们替我交对吗?”一句话,把“权利”与“义务”分得清清楚楚。在他看来,交党费不是组织“要钱”,而是党员“交心”;不是例行公事,而是向党报到、向理想报到。旁人看是几块钱的小事,在他却是丈量忠诚的一把尺子。尺子很旧,刻度却锃亮——量出了党员的自觉,也量出了信仰的纯度。
掩卷回想,我们今天交党费,大多变成了手机里的几行数字,几秒就能完成。便捷之余,也少了那份“郑重其事”的仪式感:没有提前剃的胡茬、没有洗净的布衫、没有推着独轮车走十几里山路的汗味。我们不再用半袋小麦换党费,但那种“心里压石头”的警醒,那种“宁可自己勒紧裤腰带,也不向组织开口”的硬气,那种“把信仰当日子过”的朴素,是否也在悄悄流失?
文章最后,作者说:“他们的信仰,就像一盏灯,能照透长长的岁月。”其实,这盏灯也需要一代代党员添油续芯。今天的我们,或许不用再卖小麦,但仍需在心中留一块“自留地”,种上责任、担当与敬畏。交党费时,不妨慢一点,让指尖在“确认支付”上停两秒,想一想这背后跨越硝烟与岁月的重量;写思想汇报时,不妨真一点,少些“复制粘贴”,多些扪心自问:我这一季度给群众办成了哪几件事?我这一年为党旗添了哪几分色?
半袋小麦很轻,称出的信仰却很重;故事很老,传递的精神却永远年轻。愿我们都能接过外祖父那袋小麦,把它磨成粉、蒸成馍,化成继续前行的力气——让信仰的灯火,因我们而燃得更亮、照得更远。
作者简介
张玉森,济南人,大学学历,中共党员,就职于济南市教育局(现已退休)。退休后,他依旧钟情于书法,其书法作品多次参展,获奖颇丰。他还是相关书协、联谊会、研究院的会员。他擅长文学创作,众多原创诗词、散文及其他文章被国内报纸、书刊及媒体平台刊载,并多次在全国文学创作大赛中获奖。他被《齐鲁文学》杂志社聘为签约作家,是中国新诗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北京当代翰墨文化艺术院会员。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