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赵朴初
文/雁滨
赵朴初先生的一生,恰似他笔下那些温润如玉的书法作品,端庄中见灵动,平和中藏锋芒。这位被尊为"国宝"的文化大家,用九十三载光阴,在中华文明的长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07年深秋,太湖之滨的安庆古城迎来一个书香门第的婴孩。赵家四壁图书的熏陶,让少年赵朴初早早显露出过人天赋。他临池学书的趣闻至今为人乐道——十岁时因家贫无纸,竟以清水在方砖上练字,写满即干,干了再写。这般勤勉,似乎预示着他日后"一日不书,便觉思涩"的治学态度。
中年时的赵朴初,已然是文化界一座令人仰止的高峰。他的书法融汇碑帖之长,独创"赵体",笔力雄健处如老松盘根,秀逸处似新篁解箨。1956年,他耗时三载完成的《四体千字文》问世,楷、隶、篆、草四体兼备,堪称书法史上的里程碑。故宫博物院的老专家曾感叹:"赵公作书,笔笔有来历,字字见精神。"
但赵朴初从不止步于书斋。作为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将文化人的担当融入时代洪流。改革开放初期,他主持恢复中国书法家协会,奔走呼吁保护文物古迹。西安碑林里那些幸免于难的国宝级石碑,多得益于他当年在国务院会议上的据理力争。某次为抢救一座明代牌坊,七旬高龄的他竟在寒风中等候两小时,直到相关领导出现陈情。
生活中的赵朴初却是极简朴的。他的书房"默斋"不过十余平米,陈设仅一桌一椅一榻。来访者惊讶发现,这位给诸多名胜题写匾额的大师,家中竟无一张自己的书法作品悬挂。老保姆回忆,先生常年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早餐永远是一碗白粥配腐乳,却总将稿费捐给希望工程。
晚年赵朴初更显智者风范。九十岁高龄仍坚持每日临帖,案头常备《说文解字》与《资治通鉴》。有学生问其养生之道,他提笔写下"静水流深"四字。2000年5月21日,先生安然离世,枕边还放着未校完的《赵朴初全集》校样。追悼会上,一位老学者含泪说:"这不是一个人的离去,而是一个时代的渐远。"
如今走过无锡"赵朴初纪念馆",常见年轻人在他塑像前驻足。铜像手中的毛笔似乎还在书写,而展厅里那些力透纸背的真迹,仍在无声诉说着一个文化守望者的故事。先生生前最喜苏轼词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但他留下的精神遗产,早已成为中华文明永恒的行囊。

作者简介:沈巩利,笔名雁颖,陕西蓝田人,在职研究生学历,教育硕士学位,现任西安市价格协会副会长、蓝田县尧柳文协执行主席、陕西省三秦文化研究会尧柳文化交流中心常务副主任、蓝田县诗歌学会执行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