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都市头条编辑巍巍昆仑对王学智先生的【古体诗】《罗家咀岁歌》加了【编者按】、【漆水河简介】和【作品赏析】,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可读性!今天,把这篇追忆当年青春岁月的作品推荐给广大读者朋友阅读欣赏。(104字)
【编者按】
一首《漆水河北罗家咀岁歌》,是王学智先生对一段青春岁月的深情回望。诗中以质朴笔墨勾勒出麟游漆水河畔罗家咀的劳动图景:飞镰割麦的酣畅、背粮上坡的艰辛、老碗盛馍的实在,还有五爷的吼声、万祥的表演,让苦累里飘满笑声。那些鲜活的名字、生动的场景,是一代人用汗水浸润的集体记忆。
漆水河不仅是流淌千年的自然之河,更是承载着黄帝传说、九成宫文脉的文化之河。当个人的青春故事汇入这条河流的历史长卷,便有了超越时空的力量——它让我们看见劳动的温度、情谊的厚重,也让我们在“遍识当年面,如今几人驻”的慨叹中,读懂岁月流转里的珍惜与感恩。
谨以此诗,致敬那段与山河共奋斗的岁月,也愿这份记忆,照亮每个“珍爱尚为庐”的当下。(308字)
麟游漆水河
【青春岁月2】
【古体诗】
追忆生产队的河北山庄
(陕西宝鸡麟游县漆水河北罗家咀岁歌)
作者:王学智/陕西扶风
2024年9月于新疆
追光五十载,强南称大美。
河北有山庄,名曰罗家咀。
地处麟游界,漆水河上炊。
世外桃源地,山峦四周围。
距村七十里,单程一天归。
一梁担两沟,种粮两坡背。
每逢夏秋毕,余劳上山北。
飞镰齐会战,收割麦场堆。
背沟抢背麦,汗滴脚下锤。
一天三饱饭,馍面香且白。
二茬小伙肚,老碗马勺配。
居山四十日,出山成胖仔。
当年细细数,真个群英萃。
虎成巨祥领,中老有爷叔。
青年娃娃头,世儒本成谋。
世录本宁善,书信书智督。
马勺盛凉粉,银世撑破肚。
本年愣小伙,割麦赛牛犊。
五爷一声吼,牛驴乱脚步。
万祥学表演,笑翻(王)世万谷。
虽苦不觉累,笑声和汗珠。
悠悠数十秋,已成历史书。
遍识当年面,如今几人驻。
毋忘春秋路,方懂过来处。
人生有缘聚,天地也眷顾。
鞠躬已逝者,祝福众友族。
日月长辉辉,珍爱尚为庐。
(368字)
【陕西麟游县漆水河简介】
陕西麟游县交界的漆水河是渭河的一条支流,源出麟游县庙湾附近,全长约151公里,流域面积3824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约2亿立方米。
漆水河又名漆水,古称姬水、杜水等,流经麟游、永寿、乾县、扶风县,至武功县白石滩入渭河。 在乾县境内,漆水河干流又名武亭河,县境内长度18.25公里,常流量1.8m/秒,最大洪水流量820m/秒。 漆水河中游建有羊毛湾水库,该水库四面环山,植被茂密,是旅游观光佳地。 漆水河历史文化地位重要,是传说中轩辕黄帝的起地,《国语·晋语》记载黄帝以姬水成,而“姬水”即是现在的漆水。
漆水河流域还有众多文化遗迹,如九成宫、慈善寺石窟、龙岩寺等,均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总之,漆水河不仅自然风光秀美,而且文化底蕴深厚。(295字)
【作品赏析】
劳动岁月里的生命欢歌
——《漆水河北罗家咀岁歌》赏析
王学智先生的《漆水河北罗家咀岁歌》,以五十年光阴为笔,在漆水河的涛声里,铺展开一幅关于劳动、情谊与岁月的生动画卷。全诗无华丽辞藻,却字字带着汗味与笑声,让一段尘封的集体记忆,在质朴的吟唱中重焕温度。
一、岁月的回响: 劳动与欢歌的记忆
诗歌以“追光五十载”起笔,便定下怀旧的基调。罗家咀的偏远与闭塞——“距村七十里,单程一天归”“一梁担两沟,种粮两坡背”,反衬出当年劳作的艰辛。“飞镰齐会战”“背沟抢背麦”的场景,用“汗滴脚下锤”的细节,刻画出劳动的繁重;而“馍面香且白”“老碗马勺配”“出山成胖仔”的描写,又透着苦中作乐的豁达。
更动人的是群像的鲜活:“虎成巨祥领”的带头人,“割麦赛牛犊”的愣小伙,“一声吼”惊乱牛驴的五爷,“学表演”逗笑众人的万祥……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名字与故事,让“虽苦不觉累,笑声和汗珠”的日子跃然纸上。劳动的艰辛与情谊的炽烈,在诗句中交织成最本真的生命底色。
二、质朴的力量: 语言与情感的共鸣
全诗语言如漆水河的流水般质朴,没有雕琢,却自带张力。白描手法的运用让场景历历在目:“山峦四周围”勾勒地理,“飞镰齐会战”速写劳作,“笑翻(王)世万谷”定格欢颜。方言与生活细节的融入——“二茬小伙肚”“马勺盛凉粉”,更添真实感,仿佛能听见当年田埂上的吆喝与笑闹。
情感的表达则藏在叙事背后:从“群英萃”的赞叹,到“如今几人驻”的怅然,再到“毋忘春秋路”的警醒与“祝福众友族”的温情,五味杂陈的情愫随诗句流转,道尽对岁月的敬畏、对故人的惦念。这种不事张扬的深情,恰如漆水河的水流,绵长而厚重。
三、河流的见证: 个人史与地域魂的交融
漆水河不仅是诗中的地理坐标,更是历史与记忆的见证者。这条承载着黄帝传说、九成宫文脉的河流,在诗中成为普通人生命轨迹的背景——当“青年娃娃头”的汗水滴入河畔土壤,当“五爷的吼声”回荡在山间,个人的青春便与这片土地的历史交织在一起。
于是,罗家咀的四十日山居,不再是孤立的劳作片段,而是漆水河流域“人文记忆”的一部分:它让我们看见,在厚重的地域文化之外,还有无数普通人用双手书写的、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史诗。
最终,“日月长辉辉,珍爱尚为庐”的收尾,将回忆拉回当下。这首诗的价值,正在于它提醒我们:那些与土地共生、与伙伴共苦的日子,是生命中最珍贵的“庐舍”——记住它们,便记住了来路,也懂得了如何珍惜眼前的岁月。(1001字)
共2126字 2025年7月18日于宝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