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忠魂:梁鉴堂与忻口会战中的最后冲锋
一罗培永
在忻口会战纪念馆的展柜里,静静陈列着一枚锈蚀的铜质领章,上面模糊的“203旅”字样,无声诉说着88年前那场血肉横飞的激战。领章的主人,正是国民革命军陆军第33军69师203旅旅长梁鉴堂。这位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将领,在1937年10月的忻口战场上,用生命践行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誓言。
梁鉴堂生于河北蠡县一个耕读世家,自幼便听着先辈抗击外侮的故事长大。1917年,他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五期步兵科,与傅作义、赵承绶等后来的抗日名将同窗。在校期间,他不仅钻研战术谋略,更常与同学纵论国事,痛感“国家积弱,外侮日深”。毕业后,他辗转于晋军各部,从参谋做起,凭借沉稳果敢的作风逐步晋升,1936年被任命为203旅旅长。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沿平绥线长驱直入,山西成为华北抗战的主战场。忻口作为太原以北的最后一道屏障,地势险要,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同年10月初,梁鉴堂率203旅随69师开赴忻口,负责防守左翼的大白水阵地。临行前,他给家中寄去最后一封家书,信中写道:“倭寇犯境,国难当头,军人唯有战死沙场,方能无愧于家国。汝等勿念,善抚子女,待河山光复之日,便是吾魂归故里之时。”
忻口会战打响后,日军集中精锐部队猛攻左翼阵地,大白水村首当其冲。梁鉴堂亲临前线指挥,在战壕中与士兵同吃同住,他常对部下说:“我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祖宗留下的基业,丢了一寸,便是我们的耻辱!”面对日军飞机、大炮的轮番轰炸,203旅官兵凭借简陋的工事顽强抵抗,阵地多次失而复得,双方伤亡都极为惨重。
10月13日拂晓,日军调集三个联队的兵力,在十余辆坦克的掩护下发起总攻。炮弹如雨点般落在203旅阵地上,工事被炸毁大半,官兵伤亡激增。梁鉴堂冒着炮火穿梭于各阵地之间,组织残部反击。当日军突破前沿阵地时,他拔出佩刀高喊:“弟兄们,跟我上!把小鬼子赶回去!”带领预备队发起冲锋,与日军展开白刃战。
激战至午后,203旅伤亡过半,弹药也所剩无几。梁鉴堂在观察敌情时,被日军流弹击中腹部,鲜血瞬间染红了军装。部下急忙上前搀扶,他却推开众人,指着前方说:“阵地不能丢……守住大白水……”话音未落便壮烈牺牲,年仅42岁。他的警卫员含泪将其遗体背下阵地时,发现他紧握的拳头里,还攥着半张被鲜血浸透的家书。
梁鉴堂牺牲后,203旅官兵在他的感召下继续奋勇拼杀,最终守住了大白水阵地,为忻口会战的整体防御争取了宝贵时间。1938年,国民政府追赠他为陆军少将;1986年,民政部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如今,大白水村的田埂上,仍能找到当年激战的弹痕。当地老人常对孩子们讲述:“当年有位梁旅长,带着弟兄们在这里打鬼子,最后把命都留这儿了。”梁鉴堂用生命诠释了中国军人的血性与担当,他的忠魂如同忻口的群山,永远守护着这片他誓死保卫的土地。正如他生前常说的:“军人的价值,不在活着时的官阶高低,而在死后能否被百姓记在心里。”
烽烟骤起犯幽燕
急赴忻口据要川
白刃交锋腥血溅
丹心守土寸功坚
阵前沥胆昭青史
身后英名入紫烟
今日山河皆锦绣
犹思烈士护尧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