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渠碧水一路歌
——纪念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十周年
作者:陈江
合诵:河南阅读学会朗诵艺术团
鲁人:
当北方干涸龟裂的土地 沙哑地呻吟 渴 渴 渴
张玉阁:
当北方喝着苦涩高氟咸水的百姓 无奈地说 难喝 难喝 难喝
当北方的洼、淀、渠、湖、河因水位下降变成沼泽
当北方的城市因缺水 而阻碍了经济建设
一个伟大的“国之大事/民心工程/世纪工程”
————“南水北调” 横空出世
这是一部水利工程的史诗
更是一曲关于生命 责任与希望的长歌
从1952年的构想到2002年的动工
从图纸上的线条到现实中的钢筋水泥混合
从提出构想的先驱者到投身论证的工程师
再到施工现场的普通工人
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责任与担当
每个人都用双手创造奇迹用汗水浇灌希望
中国逆天工程
历时50年 耗资54千亿
重塑中国水格局
“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
的水网总体格局终于成型
调水为民 南北统筹 治水兴邦
黄河九曲十八弯滚滚向东流
丹江水穿黄过河一路向北高歌
犹如两条生态走廊
让北方实现了青山绿水的梦想
云之飞鸿:
人之力 通渠千里
水之泽 惠济万方
一代代共产党人 驰而不息 久久为功
创造了
千里长河 水往高处走的奇迹
创造了
“穿黄工程”“人间天河”的伟大奇迹
创造了
迄今为止 规模最大 距离最长
受益人口最多的水利工程
这不仅是一项工程的完工
更是一次精神的传承
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精神的传承
是愚公移山 红旗渠精神的传承
贺以俊:
当清澈甘甜的丹江水流入北京的团城湖
为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提供了水源保障
沿线受水城市焕发出勃勃生机
有了水源保障
一个个生态优美高起点的大都市纷纷崛起
郑州航空港 河北雄安市的建设日新月异
古老的运河又一次提升了航运能力
扭转了天津一大怪“自来水腌咸菜”
华北明珠“白洋淀”再次碧波荡漾
一条渠托举起周口市“出海梦”千帆渡
解困了平顶山市143座水库的干涸
受水城市的百姓终于告别了喝水的苦涩
大海:
当北京市民尝到丹江水的甘甜
一位妈妈告诉孩子
这一滴水 从丹江口水库流到北京团城湖
需要15天的时间
为了这15天
南水北调人千辛万苦走了70多年
每一滴水都承载着几代人的期盼
每一寸渠道都凝结着无数人的血汗
荆洪:
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盛湾镇鱼关村
有一座碑
一座由56座碑组成的“凡人丰碑”
这是移民丰碑
为了丹江水库建设
为了一渠清水向北流
淅川县10个乡镇 184个行政村
1276个村民小组16万5千4百多
移民的名字刻在了移民丰碑上
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每一个人都有难以割舍的故乡情
以及刻入骨血的乡土记忆
而他们的故乡已经永沉水底
他们的名字留在了这里
人却像一粒种子散落在遥远的异乡
他们回乡探亲时的追思地就是丹江
他们相信
名字刻在故土的碑上
如同漂泊的心灵融入了故乡的山水
梁文强:
迁徙时的场景无不让人动容
抓一把故乡的土揣进怀里头
再到祖坟磕几个头烧柱香告慰亲人
白发老人一步三回头泪眼朦胧
小学生不舍地揭下墙上的三好学生奖状
放进书包紧紧搂在怀里
淅川移民李国仁给女儿起名叫“李淅燕”
淅川的小燕子迁徙再远也要记得回家
是的 回家
在老一辈的认知里
只有淅川才是永远的家
就在那碧水之下
徐玲:
“荥生”取在荥阳出生之意
他是村里最小的移民
他的生日就是他从淅川搬往荥阳的那一天
故事很普通
却意味着数不清的悲欢离合
也有数不尽的义无反顾
是艰难的离别 也是勇敢地出发

2021年5月总书记考察丹江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总书记动情地吟诵
“吃水不忘掘井人,
你们就是掘井人啊”
总书记深情地赞誉
周红斌:
水脉 命脉 国脉
南水北调是一条大河
它是用4368个日日夜夜汇聚而成的大河
南水北调是一条大江
它是用中国智慧人工开凿1432公里的大江
南水北调是一座大洋
它是用165400移民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托举起来的大洋
十年时间工程累计调水760亿立方米
相当于六分之一的黄河水量
绿水 青山 南水北调
丹江 移民 不朽精神
志玲:
这些词汇注定要留在国家记忆中
留在史册里
不仅蕴含着现实的水韵涛声
更是一种永远不能忘却的纪念
南水北调是中华民族治水历程中又一个世纪画卷
它必将载入千秋史册
书写下大国工程造福苍生的壮丽 篇章!
全体合:
书写下/大国工程/造福苍生的/壮丽 篇章!
2025年7月11日于南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