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特色”不一定是我的“菜”
□子不曰
(作者参观北京皇家菜博物馆)
这次访亲之旅花十天半月走了一些地方。从五岭南蛮之地到华北平原京津冀,又到关外“闯关东”。一路赏美景、品美食、聊亲情,了解了一些本地特色。本地的亲朋好友总是把最特色的好菜呈现出来,却并不对我的胃口,我又不好意思拂了主人的情意,总觉一丝尴尬。加上前些年下江南、赴西北,走过江湖河海、高原草甸、大漠戈壁等地,对特色饮食文化却有另一种感悟。
在北京参观皇家菜博物馆时,宫庭御宴的精致虽令人惊叹,对我来说,却终不如街角一碗热辣的牛肉粉来得熨帖。这让我想起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的感叹:“食物从来不只是果腹之物,它是文化的密码本。”梁实秋先生也曾有言:“人之口味各有不同,天下岂有同嗜?”此语深意,在文化领域亦然。每个地方的特色,都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当地人精神世界的门扉;而口味的差异,则如同不同颜色的调色盘,共同绘就人类文明的斑斓画卷。
(皇家菜北京御仙都现场)
特色之所以珍贵,在于它深深扎根于本土的土壤。《齐民要术》里记载的“胡炮肉”,是游牧民族将羊肉埋入炭灰炙烤的智慧;广东老火靓汤的文火慢炖,藏着岭南湿热气候下的养生哲学。这些特色美食从不是偶然的味觉选择,而是地理环境、历史记忆与生活方式共同作用的产物。就像云南的菌子火锅,若离开高原的温润与雨季的馈赠,便失了那份鲜灵;陕西的油泼面,少了关中麦香与辣椒的热烈,便缺了那份酣畅。特色是地方文化的活化石,每一道工序、每一种配料,都在诉说着一方水土的故事。
然而,特色的价值从不在于“征服”,而在于“对话”。在我老家湖南,曾有外国游客惊叹:“中国长沙的臭豆腐,闻着臭吃着香,简直是最矛盾的美味。”这种“矛盾”恰恰是文化多样性的魅力所在。当我们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差异,便会发现:苏州的甜糯与川渝的辛辣并非对立,而是味觉的两种诗学;宫庭御宴的繁复与民间小吃的质朴各有其美,正如《红楼梦》里的茄鲞需要十几只鸡配味,与夜市烤串的烟火气,共同构成了饮食文化的完整图谱。文化的生命力,正在于不同特色之间的相互映照与彼此滋养。
在全球化浪潮中,守护特色需要智慧,更需要包容。法国的面包师,在坚持手工发酵的技艺中创新口味,让其名扬四播。真正的文化传承不是刻舟求剑,而是在坚守根脉的同时,接纳时代的变化。就像我们品尝美食,既不必因宫庭御宴不合口味而否定其文化价值,也不必因偏爱家乡味道而排斥其他风味。正如苏州评弹的吴侬软语不必讨好西北听众,陕北信天游的苍凉高亢也无需迁就江南审美,文化的魅力,恰在于它能让我们既看见“我”的独特,也看见“他者”的美好。
(皇家菜单)
站在食品博物馆的玻璃展柜前,那些精美的宫廷点心依然散发着历史的余温,而记忆里街角的米粉摊,仍在城市的烟火中飘着热气。这或许就是文化最动人的模样,它既需要有人精心守护传统的根脉,也需要有人以开放的心态拥抱差异;既要有“各美其美”的文化自信,也要有“美人之美”的胸襟。毕竟,人类文明的大厦,从来都是由无数特色鲜明的文化基石共同筑就的。
(北京御仙都上菜现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