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河谷观后感
文/肖云儒
【编者按】肖云儒先生的这篇《红河谷》观后感,是一篇兼具深度与温度的剧评佳作。文章结构清晰,从剧作的主创班底切入,迅速聚焦作品核心——“多重之爱”的展现,进而延伸至艺术创新与剧团精神,最后提出中肯建议,逻辑链条完整且递进有序。在内容上,其核心亮点在于对“爱”的层次剖析。将“青春之爱、民族之爱、家国之爱”拆解为“情之爱、族之爱、国之爱”,并点出三者间“从小爱到大爱”的转化关系,精准抓住了剧作的精神内核。这种解读不仅贴合剧情,更上升到中华民族团结的象征意义,让剧作的主题价值得以升华。对于艺术创新的论述同样精彩。从秦腔音乐的现代化尝试,到戏曲程式与民族歌舞的融合,再到新舞台观念的植入,作者敏锐捕捉到剧作在艺术表达上的突破。尤其是对“血色”符号的解读,将其视为各族融合的寓象,体现了对细节的深刻洞察,也彰显了作品的现代审美追求。语言风格上,既有学术评论的严谨性,如对“三种爱”的概念界定,又不失感性表达,如“审美暖流”“高原以一种色彩构成,像印章那样烙在了观众心头”等语句,让评论兼具理性与温度。整体而言,这篇观后感不仅是对一部戏的评价,更是对秦腔艺术传承与创新的深刻思考,具有较高的艺术评论价值。【编辑:纪昀清】


我们今天晚上看了一个名牌剧种、名牌剧团的名牌戏。几乎所有的主创人员在中国戏剧舞台上都是名牌。像该剧的原作者冯小宁先生,像秦腔的改编者王宏先生,像总导演黄定山先生,像我们的领衔主演李梅女士和戏曲研究院的七朵梅花。真正是百花盛开于长安舞台。
《红河谷》这个戏集中写爱,写青春之爱、民族之爱、家国之爱。国之爱写得崇高壮烈,族之爱写得永恒强固,情之爱写得深切细腻。国之爱是文化精神和政治上的认同感,族之爱是血缘的认同感,而情之爱是两性之间的共情共鸣。

有了这多重的爱,又有了从小爱到大爱的提升,以大爱促进小爱的内在循环转化,情节和人物就有了力量,舞台也就有了聚合剂,得以浑然一体地展开。中华民族各兄弟民族才能像石榴籽儿似的团结,才能在这种爱的凝聚中攥起拳头,才能芬芳四溢,活力永存。所以我说,从小爱到大爱,从情之爱到国之爱,构成了全剧内在的情节推动力、精神推动力、感情推动力,也构成了流淌于舞台上下的那种审美暖流。
《红河谷》全剧涌动着一股探索创新的精神状态和艺术激情。譬如秦腔音乐的现代化尝试,交响乐和大合唱的引入,营造了剧作需要的宏大气势。秦腔曲牌与唱腔和藏族、汉族民歌交响在一起,营造了一种中国西部独有的音乐风情。许多人物,像第一主角丹珠,还有洛桑、雪儿、奶奶,都设置了给人留下印象的音乐旋律形象。

譬如,我们看到了戏曲表演程式与民族歌舞的融汇。我们听到了藏族歌舞融洽地穿行在秦腔程式表演之中,也听到了陕北民歌在人物命运进展中的回响。
再譬如,新的舞台观念的植入,尝试新的舞台观念的实践和探索多层舞台空间的营造。既有形象的、实象的情境再现,如以现实主义的舞台画面将藏族兄弟高山草原的家园展现出来,那种纯清的绿色多么可爱。但是,又有更意象的和超象的舞台情境的写意暗传。每一幕的间隔,编导几乎都以超现实的色彩语言,强调高原云雾、雪山古寺、草原湖泊等等给予我们的感受,将客观画面作适度主体化转移。高原以一种色彩构成,像印章那样烙在了观众心头。将写实性提升为写意性,便具有了浓郁的现代构成感觉。

更震撼我们的是对血色的处理。热血代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剧中表现了中华民族抗击外族入侵的热血如何染红了藏族的哈达和秦腔的长水䄂,热血将中华各族融为一体,并以此作为点题的寓象性符号。所以这些处理都新颖而现代,显示出一种蓬勃的创造精神。这种艺术创造精神能够流贯于全剧各个艺术单元而又呈现出一个鲜活的总体面貌,实在难能可贵。

一个剧组,一个剧团,一个剧种,最可贵的群体精神就是这种永远蓬勃不息的创新精神!我们陕西戏曲研究院的前身是延安时代的民众剧团,是革命年代最有影响力的一个秦腔剧团。由民众剧团到戏曲研究院最可珍贵的传统是什么?就是探求、创新,和时代一道前进。第一代艺术家群体的代表人物马健翎、柯仲平、黄俊耀等老先生,将传统秦腔逐步转化为革命现代秦腔,这是一个大的创造和发展。然后,第二代秦腔的代表性人物,如陈彦、李梅、李东桥群体,又为秦腔反映现当代生活、融入当代艺术环境,建设一个新时期的秦腔研究院团而殚精竭虑。一个剧团,七八十年来一直涌动着这种不息的创造精神,真是弥足珍贵。

新一代秦腔人以新的时代生活和新的精神面貌来推动戏剧的改革,将秦腔由革命年代引入改革开放新时代。两个时代的创新群体、尤其是它们的代表人物贯穿着我们戏曲研究院的发展历史,才有了今天的成果。
有了蓬勃的创新精神,演员和剧团就有可能创造跨时代的创新成果。有了这种蓬勃的创新精神,秦腔的灯火就永不灭,产生这艺术的土地也就永具活力。

如果说这个戏在修改时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我感到似乎有一些冗长,需要压缩。精彩有的时候是从细腻出来的,但又有时候却是在压缩中显现出来的。细腻出精彩,压缩也出精彩。如果将大爱与小爱几个层次的爱之情,在情节进展中、也在感情层次上更有机地结合,尽可能多设置一些一石二鸟、一石多鸟的情节场面。-个场面、一个情节尽可能拨响两根或多根心弦的共鸣,让多条线索同步演进,戏可能会更精炼。精炼产生更强大的艺术打击力。
感谢戏曲研究院为我们贡献了一台精彩的震撼人心的佳作。
西安不散居
2025年7月l3日

【作家简介】肖云儒,著名文化学者,西安交大特聘教授。被誉为散文理论的先行者,西部文化的开创者,丝路文化的传播者。著作600万字,获国家省级奖20次。先后担任中国文联委员,陕西政协委员,陕西文联副主席,陕西文艺评论家协会首任主席,陕西书协顾问,省参事室文史馆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