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里的读书声
夕阳渐渐隐没,两河口爱心晚餐国学传承读书室内,灯一盏接一盏亮了,柔和的光芒,悄然铺满了整个房间。2025年7月18日的这个傍晚,我应宋宇老师之邀前来,与虞城县诸位痴迷于国学传承的读书人一同围坐,聆听李连胤先生对《大学》《中庸》的深邃阐释,并交流我们各自静心悟道、理解圣贤传世文字以育化人心的点滴心得。暮色渐浓,窗外世界慢慢沉淀在寂静里,然而书声、论道声,却如灯下跳跃的微光,渐次明亮,开始悄然照亮我们内心深处的角落。
在都市喧嚣与信息泛滥的今天,能静心悟道,实在是一种难得的奢侈与生命必需。李连胤老师所强调的“心不外驰”,看似朴实,实则如一座坚固堤坝,在人心浮躁的洪流中,为我们筑起一方宁静的精神家园。这恰如《大学》开篇所明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止”字如定海神针,亦如我们静坐于灯下时那份收敛心神的力量。当尘世纷扰如潮水般涌动时,唯有将心神收束于经典字句之间,才能如明镜般映照圣贤思想的真实光芒。我细看周围那些书友们,他们凝神倾听,目光如聚光灯般专注;当轮到自己诵读时,声音沉稳如磐石,字字清晰,仿佛在轻轻抚平心中那无形波纹。此时,“静心”不再是抽象境界,它成了灯火之下,众人共同守护并沉浸其中的那片无声净土。
李连胤老师对《大学》中“三纲八目”的解读,更是将这古老的智慧之灯,直接照进了我们当下生活的每个角落。
“修身”之道,于今日而言,正是个体生命价值的确立与坚守。孔子有言:“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此处的“为己”,非是自私,而是通过经典涵养自我心性,成就君子人格。于书室灯下,我遇见一位退休老教师,他鬓发已白,却日日持诵《论语》,言谈举止间仍透出温润谦和的气质。他感叹道:“经典是随身携带的明灯,越读越能照见内心暗处,也越能照亮脚下路途。”这份历经岁月打磨后的澄澈,不正是修身工夫在个体生命里绽放出的真实光芒么?
由“修身”而“齐家”,《中庸》有言:“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家庭,实为个体德行向外辐射的第一重天地。李连胤老师将“齐家”智慧与当下家风建设紧密相连,他引用《颜氏家训》中的谆谆教诲,强调“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这盏明灯,照亮了家风传承的要义:正人先正己,齐家需从父母长辈的言传身教开始。一位带着孩子参加读书会的年轻母亲深有感触:“从前只知要求孩子读书,如今自己沉下心来读经典,言行自然变化,孩子反而更亲近书本了。”——家这方小小天地里,父母的心灯亮了,孩子眼前的路便清晰了。
“治国平天下”的宏阔境界,在今日语境下,则升华为一份深沉的社会担当与人类关怀。这“治国”,早已超越狭隘的疆域观念,指向的是对民族复兴、文化传承的主动承担;这“平天下”,更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切期许。读书会上,几位致力于社区公益的年轻人热情分享心得:“圣贤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力量虽小,但为邻里解忧、传播文化,不就是尽一份心么?”他们眼中闪烁的光芒,正是那盏由经典点燃,并渴望照亮更广阔世界的灯火。
“爱心晚餐”读书会这别致名字,蕴藏着一份温暖而深刻的隐喻。在这个物质丰沛的时代,我们的身体早已远离饥饿,但灵魂深处对精神食粮的渴求却常常被忽视。书籍如食粮,经典更是浓缩了千年智慧的心灵滋养品。正如《礼记·学记》所言:“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读书会提供的“晚餐”,正是这滋养性命的智慧嘉肴。每周的共读时光,如同一次精神上的围炉夜话。我们分享各自诵读时豁然开朗的欣喜,也交流生活困顿中经典给予的启示。一位中年企业家坦言,当他遭遇事业低谷,是《道德经》“反者道之动”这句话让他从焦虑中挣脱,明白了转化之道。此情此景,印证了古人所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共同品味经典佳肴的过程中,个体的体悟因分享而丰满,精神的灯火因汇聚而更加明亮。这爱心晚餐,以书为食粮,以声为炊烟,熬煮的正是一锅温暖世道人心、疗愈时代隐伤的大羹。
在数字浪潮席卷一切、信息碎片如沙尘暴般席卷人心的当下,经典诵读那独特的声音价值,愈发显得珍贵而无可替代。当众人齐声诵读《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那朗朗书声穿越时空,如一股清泉注入心田。声音本身是有力量的,它通过耳膜的震动,直抵心灵深处,完成一种超越文字符号的、更为直接的灵魂传递。古之书院、私塾,其教学核心正是这“口诵心惟”之法。李连胤老师对此尤为重视,他常言:“诵读声入心,方能有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书声中蕴含的节奏、气韵与其中深沉的情感,是无声默读所难以完全捕捉的。那晚在读书室,当众人声音汇聚,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的诵读声在室内回荡时,一种庄重肃穆之气油然而生。仿佛千年智慧通过声音的媒介,化作有形有质的能量,在空气中流动、碰撞,最后沉入每个人的血脉之中。
我们传承文脉,并非为了躲进象牙塔中顾影自怜,而是为了点燃灯火,照亮前行的道路,回应时代深切的呼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进取精神,“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革新意识,皆与今日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大潮深相契合。在读书会的讨论中,一位科技工作者将《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和谐思想,运用于其团队管理,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这生动地诠释了“古为今用”的智慧:当古老的灯火与现代实践相遇,照亮的是通往未来的创新之路。面对百年变局中的挑战,我们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汲取奋进力量;从“仁者爱人”、“天下为公”中涵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博大情怀。这文脉的传承,是让灯火不灭,更让它焕发出适应新时代的光谱,既照亮民族复兴的征途,也为人类共同面对的未来投去一束温暖而智慧的华夏之光。
暮色已完全笼罩大地,两河口爱心晚餐读书室的灯火却如星辰般执着地闪耀在夜色里。室内书声琅琅,窗外灯火如豆,与室内读书声相应和,仿佛共同谱写着一曲深沉而悠长的文化弦歌。这书声,是穿越千年的圣贤低语,是烛照心灵的智慧之火,更是华夏文脉在当代强劲跳动的脉搏。
灯火不灭,书声不息,文脉便永远鲜活。
2025,07,17日7早上7点零7分!
编辑简介
张社强(罡强)笔名:了凡。河南省虞城县信用社职工,文学爱好者。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中国新时代认证诗人,高级文创师。商丘市作协会员。虞闻天下编辑部编缉。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第九届半朵中文网签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