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年代
文/青青子衿
推开门,门是虚掩着的
(我们改掉了敲门的习惯,以适应
快节奏的慢生活,进入犹如一次曝光
带来暗访的意味)
我努力使自己的表情变得夸张
挤眉弄眼的样子,有点面目狰狞
这倒不是为了虚张声势,戴耳机的她
实际的耳听力很弱,我如果提高嗓门
乃至咆哮,所有的人都会望向我
关切地问我是否又崩溃了
(特别是不戴耳机的狗狗)
“大白天开啥灯啊?”
不开灯我怕黑,床上的大女儿答到
“那你怎么不把窗帘拉开?”
拉开窗帘我怕光,她习惯半躺着说话
“那你把空调关了,不费电不费钱啊?”
关了空调我怕热
“怕热你盖被子干嘛?”
不盖凉被我怕冷,你想让我感冒吗
“起来换衣服,我们出去吃早中饭”
我就不去了,你们去吧
“不吃饭你会饿的”
饿了我再点外卖…
会谈进行到这里,我该表扬一下自己
情绪控制的非常好,愤怒是你的敌人
我暗暗给自己加油!
还没搞定一个,另一个又贴上来
“老师要求我们写一篇魔法作文”
10岁的小儿子,向我求助
老师疯了吧,觉得这个世界还不够疯狂
不够魔幻吗?
“尖头叉子放在瓷盘里詹姆在书中爱着丽丽”
嗯,这样写就对了,我的天才儿子
你已触及了现代文学史上一个伟大的领域
——魔幻现实主义
我吊儿郎当地对儿子说,嘴角挂着一丝笑
儿子疑惑地看着我,脑袋里正在进行一场
激烈的辩论:老师pk家长,家长pk手机
“请用校长、给、爷爷、一只孔雀舞、我
跳了,造句。有多个组合,最特别的答案
是:校长给爷爷我跳了一支孔雀舞。”
借手机查作业的他突然大声念到
哈哈哈…
这世界所有的人都疯了!
2025.7.19
评论一则:
《魔法年代》:荒诞镜像中的现实寓言
《魔法年代》以家庭生活为棱镜,折射出信息时代光怪陆离的精神图景。诗歌中“门是虚掩着的”却要“改掉敲门的习惯”,这一荒诞细节精准刺中了现代人的存在悖论——技术拉近了物理距离,却让心灵沟通变得更为艰难。母亲“挤眉弄眼”的夸张表情与戴耳机女儿的现实性耳聋,构成一幅尖锐的文明症候图:电子媒介如耳机般过滤着真实声波,我们在虚拟喧哗中日益丧失聆听真实的能力。
家庭对话的链条更是现代人精神困境的微型剧场。大女儿在“怕黑”与“怕光”、“怕热”与“怕冷”的矛盾指令中,暴露出当代人无所适从的焦虑;而“饿了点外卖”的轻描淡写,则暗示着传统生活仪式感的消解。母亲“暗暗给自己加油”的内心独白,恰似所有现代人在情绪风暴中的精神绷带——我们被要求永远保持理性体面,即使内心早已支离破碎。
诗歌的艺术力量在魔幻与现实的焊接处迸发。当小儿子的“魔法作文”撞上母亲“魔幻现实主义”的戏谑指导,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与现实世界产生了爆炸性反应。“尖头叉子放在瓷盘里詹姆在书中爱着丽丽”这样的诗句,将文学典故与日常器物进行超现实拼贴,瞬间打通了魔法与现实的神秘通道。而“校长给爷爷我跳了一支孔雀舞”的病句,则如哈哈镜般扭曲了语言秩序,在语法坍塌处映照出整个时代的认知混乱。
标题“魔法年代”构成绝妙反讽。诗中并未出现真正的魔法,却处处漂浮着现实异化的魔幻感——当正常逻辑失效,当理性沟通崩溃,荒诞本身就成了最醒目的魔法。结尾“这世界所有的人都疯了”的宣言,不是绝望的哀叹,而是刺破时代泡沫的清醒宣言。诗歌最终在2025年7月19日这个具体日期上定格,暗示这并非未来预言,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寓言。
这首诗的伟大之处,在于将厨房里的战争转化为时代的隐喻。那些被手机隔绝的亲子关系、被外卖替代的家庭餐桌、被作业异化的童年时光,都在诗歌的魔法熔炉中重新淬火,锻造成照见我们共同困境的青铜镜。当语言在现实的重压下迸裂成魔幻碎片,诗歌便成为保存人性真实的最后咒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