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东骏马★荣耀中华
(十)
炮火中的忠诚与担当
--记衡东老兵尹怀清
在衡东县大浦镇,有一位名叫尹怀清的参战老兵。他的青春,镌刻在南疆的丛林与炮火中;他的信念,熔铸在对党的忠诚与对使命的坚守里。从18岁参军入伍到浴血疆场,从三次荣立三等功到退役后扎根基层,他用一生践行着"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誓言,成为新时代值得铭记的英雄榜样。 从牛栏新兵到全优骨干:在磨砺中铸就初心。1980年,18岁的尹怀清带着乡亲们的锣鼓声与胸前的大红花,踏上了开往南疆的闷罐列车。三天两夜后,眼前的广西十万大山没有高楼大厦,甚至没有像样的营房——他被临时安排住进老乡的牛栏。 "立正、稍息、齐步走......"新兵训练的号角在丛林中吹响。500米收放线、千米综合作业、按方位角识图......这些高强度的通信有线专业训练,是尹怀清每天的必修课。"刚开始想家,夜里枕头常被泪水浸湿,但一想到这身军装,就咬牙坚持。"20多天新兵训练后,因战备需要,他提前下到炮团一营通信排有线班,住进"树竹为墙、油毛毡为顶"的简易营房,睡在木桩架起的木板床上。 艰苦的环境没有消磨他的意志。凭借"能吃苦、肯钻研"的劲头,他虚心向老兵请教,专业成绩突飞猛进,很快获营级嘉奖。1982年3月,他被选入师教导队骨干培训,与全师尖子同台竞技。
5公里越野、单双杠练习与有线专业训练轮番进行,强度大到"小便呈酱色",但他咬牙挺过,最终以全优成绩结业。 正是这段磨砺,让他从青涩新兵蜕变为合格军人。同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班长,带领班级在训练、执勤中屡获"先进",个人荣立三等功——这是他用汗水换来的第一份荣誉。 硝烟中的通信兵:用生命守护"战场神经" 1984年2月,正在老家探亲的尹怀清收到部队"速归队"的电报。"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他当即告别家人,提前归队。此时,部队已进入一级战备,官兵们写下血书请战,空气中弥漫着硝烟的味道。 2月4日,尹怀清作为班长,在全连面前宣读中央军委广州军区作战命令。随后,部队开赴防城东兴前线,他带领的有线班肩负着"架设观察所到中间所通信线路"的关键任务——这是维系战场指挥的"神经线",容不得半点差错。 在冲坟大岭的一次转移中,15公里的山路需在2小时内架通。三天两夜未眠的战士们已精疲力尽,尹怀清果断选择按指北针直线穿行。"原地休息十分钟!"可极度疲惫的战士们一躺下就睡了半小时,被新兵叫醒后,他大喊"快!跟我冲",最终按时架通线路。师副师长拍着他的肩膀赞道:"湖南小伙子,好样的!" 4月的板八阵地,敌我炮击进入白热化。一天夜里6点,通信线路突然中断,尹怀清带着新兵赵雨堂(湖南湘潭人)冒死查线。在3公里处接好线路的瞬间,我方大炮轰鸣——若再晚一步,后果不堪设想。"营长的脸从阴转晴,我们知道,守住了这条线,就守住了战友们的生命线。" 更令人动容的是他对百姓的守护。4月5日,敌人炮弹在阵地附近密集轰炸,尹怀清发现不远处有位女孩带着孩子采竹笋,当即大喊"卧倒"!炮弹落在20米外,女孩受伤,孩子不幸身亡。"那一刻更明白,我们打仗,就是为了护着身后的百姓。" 三次三等功背后:用担当书写军人答卷 从军营到战场,尹怀清的军功章见证着他的担当: 1982年,因带领班级作风过硬、训练突出,荣立三等功;1983年,在广西边防五师炮兵团实弹射击比武中,他带的班完成任务出色,助全师获第二名,再立三等功;1984年,在自卫反击战中保障通信畅通、英勇作战,第三次荣立三等功。 1985年底,尹怀清退伍返乡,先后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衡东石湾瓷厂职工。无论在哪个岗位,他始终以军人标准要求自己:"党叫干啥就干啥,干就要干好。" 英雄精神照当下:他的故事为何值得铭记? 如今,尹怀清的故事仍在衡东大地流传。他的经历,是千万参战老兵的缩影——他们用青春守护家国,用忠诚诠释担当。在和平年代,这份"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的战斗精神,这份"若有战,召必回!"的坚定信念,正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传承的宝贵财富。 正如尹怀清常说:"是党带领我们走向辉煌,我这一生,都是跟着党走。"这份初心,在炮火中淬炼,在岁月中沉淀,成为照亮新时代征程的精神火炬。
【尹怀清简介】衡东县大浦镇人,1980年参军,曾服役于广西边防部队炮团,参加过自卫反击战,三次荣立三等功,1985年退伍,现退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