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养之路(二)
王慧仙
兴趣是人生的指南针,引导我们走向属于自己的远方。
一是为孩子的兴趣爱好创造条件。我注意到孩子时常在地上涂画,有一次无意间发现他画了满满一地,还特别专注。我端详许久也没看明白,便问:“画的是什么呀?”他一本正经地指着解释:“是孙悟空大闹天宫……”我惊讶地问:“你怎么知道孙悟空大闹天宫是这样的呢?”他立刻拿来同学送的连环画,翻出其中一幅图给我看。虽然画得似像非像,但对开发智力很有益处。为了方便孩子随时画画、练字,我把报纸订成厚厚的大本子,连同笔墨一起放在他活动室的角落——也就是我办公室里特意给他留的小天地。孩子兴致来了就能练习写字、画画。有些家长为了保持房间整洁,总把孩子的学习用具收起来,等需要时才拿出来,这无形中限制了孩子的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看不到学习用具,自然就想不起来学习练字画画了。
二是培养孩子良好思想品德的习惯。良好行为并非天生,而是环境熏陶的结果:孩子犯错,责任往往在大人。例如,一次我与邻居赶集,买了二斤螃蟹。回家蒸熟后我说:“只有四个,每人一个。玲玲家也买了二斤,我看每人能吃到两个。”老伴问:“为什么?”我说:“是玲玲趁卖螃蟹的人不注意时拿的。”过了几天,家里多出两包榨菜,我问老伴:“是你买的吗?”老伴还没回答,儿子在一旁得意地说:“是我趁卖榨菜的叔叔不注意时拿的。”老伴板着脸呵斥:“从哪里拿的送回哪里去!”儿子战战兢兢,委屈地辩解:“玲玲趁人不注意能拿螃蟹,我怎么不能拿呢?”看到儿子疑惑的样子,我连忙阻止老伴:“别怪孩子,责任全在我,是我那天说了玲玲的事。”我告诉孩子:“趁别人不注意拿东西是不对的,确切地说就是偷窃,就成了坏孩子……”没等我说完,孩子就说:“我要做好孩子,再也不拿别人的东西。”为了让他受到深刻教育,我带他去商店,让他亲手把榨菜还给售货员并道歉:“叔叔,我错了,对不起。”如今,不少年轻家长在孩子一两岁就教礼貌用语:“谢谢、请……”实际行动中却言行不一。
在公交车上,我亲眼见到,当孩子想给老师或老人让座时,妈妈使劲拉住他不让,孩子为难地坐立不安。还有些孩子蛮横,在地铁上一人占两个座位,时而撑腿坐、时而躺下,家长非但不教育让座,反而认为孩子霸道是对的,不许别人说。这些家长不为孩子品德考虑,岂非害了孩子也害了自己?孩子的良好言行需从小培养,是环境造就的。因我在学校住,孩子身处教育环境,加上我时时事事教育他对大人有礼、对伙伴友爱,他也耳濡目染大人的社交人情。上大学第一年放假回家,他用省下的伙食费给老乡带了西安特产黑米和西凤酒,老乡们赞不绝口。我们做父母的也没想到孩子会给老乡买东西,用他的话说是报答老乡们送他路费的情谊。
研究生毕业时我去西安,儿子从火车站接我到学校后,打来一盆洗脚水让我洗脚,他蹲在旁边。我既不好意思又感动,仿佛看到电视里“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变成了现实。大四那年,他爸爸回老家途经西安去学校,他看到爸爸疲惫不堪的样子说:“我工作了一定要给爸爸买卧铺票回老家。”听到如此体贴的话,家长知道孩子保持着优良品德,就很满足了。我在上海的三年间,每次坐地铁、公交,只要看到老人或带孩子的妇女,儿子就会让座。我心中默念:“孩子,永远保持尊老爱幼的好习惯,就是有用、受人爱戴的人;否则,即便才高八斗,也不过是个闭门造车的书呆子,给父母丢脸的‘才子’。”
三是学前教育起到了无声的推动作用。由于我在学校居住,孩子有就近上学的便利条件。五岁时,他便主动跟着一年级学生去上课。课堂上,任课老师提问学生到黑板前做数学题、默写生字。他看到其他小朋友做错题或写不出字时,就踮着脚举手,争着让老师提问他。老师为了启发其他学生,也时有意识地提问这个最小的孩子上去改错题、默写生字。每次被提问,无论是数学题还是生字,他都能做对、写下来。“一分的表扬胜于九分的批评”,经常受到老师表扬,他学习的劲头越来越足。有天晚上,他问我:“妈妈,为什么老师上课时点别的小朋友名,不点我的名呢?”我回答:“你不到上学年龄,没报名。”过了两天,他又说:“有个小朋友说:‘你没报名,不是学生’妈妈给我报名,我要当学生!”看到孩子那迫切的样子,我便去找一年级班主任闫老师说情。刚提到给孩子报名的事,闫老师和任课老师便说:“按你孩子做数学题、默写生字的速度,该上二年级了。我们早就把你儿子当学生看了,还常常拿他当榜样,启发其他学生学习呢。”就这样,他五岁便报名上了学。因为在五岁前已学过一年级语文、数学课本内容,所以每节课的提问、每次考试,他总能得到老师的表扬。三年级时,有一次布置了道行程问题的数学作业,全班学生都做错了,唯有他一个人做对。老师难以置信地问他:“是谁指导你的?”他说:“是自己做的!”并将解题思路讲给老师听。这位老师后来跟其他老师说:“那么小的孩子,能独立做对全班都做不对的题,简直不可思议……”我说:“解应用题全靠理解题意。他,阅读的书多,理解能力强一点。农村的大人整天忙于农活,哪还有条件给三四岁的孩子辅导功课呢?他常在田间地头自己翻书,像颗破土而出的小苗。”

作者简介:王慧仙,退休教师。爱好写作、绘画、旅游等。早年创作,有作品见诸报端,《上海“母亲陵”》曾获奖。近年,相继在《茌平文苑》发表散文、诗歌若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