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塑旅 以旅彰文
—— 第一师阿拉尔市引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旅融合发展的实践与启示
作者: 杨东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 “兵团”)作为兼具 “屯垦戍边” 历史使命与 “先进文化示范区” 功能的特殊组织,其文旅融合发展不仅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更是传承兵团精神、巩固民族团结、服务国家向西开放战略的关键抓手。第一师阿拉尔市(以下简称 “第一师”)作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单位,依托独特的 “屯垦文化”“红色基因”“丝路文脉” 资源,在文旅融合领域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本文以第一师为样本,系统分析兵团文旅融合的理论逻辑、实践路径与发展启示。
一、兵团文旅融合的理论逻辑:从 “资源共生” 到 “价值共创”
文旅融合的核心逻辑在于 “文化为魂、旅游为体”—— 文化赋予旅游精神内涵与情感共鸣,旅游为文化提供传播载体与活化场景。对兵团而言,这一逻辑更具特殊性:其文旅融合不仅是经济行为,更是承载 “安边固疆、凝聚群众” 使命的社会工程。
(一)政策逻辑: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的双重驱动
从国家层面看,“文旅融合” 已成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2018 年文化和旅游部成立后,“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的思路明确了融合方向;从兵团层面看,“向南发展” 战略与 “南疆中心城市” 建设目标,要求通过文旅融合优化空间布局、强化文化引领。第一师作为南疆兵团中心城市核心区,其文旅融合既是落实国家政策的 “规定动作”,也是破解区域发展瓶颈的 “自选动作”。
(二)资源逻辑:独特文脉与多元业态的天然适配
兵团文旅资源具有 “唯一性” 与 “多元性” 特征。从第一师来看,其坐落在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四大文化体系汇流之地,既是 “塔里木河起源地”“丝绸之路必经地”,也是 “三五九旅传承地”,形成了 “屯垦文化、红色文化、丝路文化、生态文化” 四大资源集群。这种 “历史厚度 + 精神高度 + 生态广度” 的资源禀赋,为文旅融合提供了天然素材 —— 公共文化设施可转化为旅游地标(如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农业景观可升级为体验项目(如红枣文化节),工业遗产可打造为研学基地(如火电厂残迹)。
(三)价值逻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同统一
对兵团而言,文旅融合的价值远超产业本身。经济层面,可推动 “农业独大” 向 “三产融合” 转型 —— 第一师通过 “沙漠之门” 越野拉力赛,带动餐饮、住宿、文创等产业增收,2020 年相关收入较 “十二五” 末增长近 10 倍;社会层面,可强化 “兵地融合” 与 “民族团结”—— 托喀依乡通过 “农家乐 + 民族歌舞” 项目,既让游客体验刀郎文化,也让少数民族群众年均增收 3 万元以上;文化层面,可实现 “兵团精神” 的活态传承 —— 通过 “屯垦生活体验基地”,年轻游客能直观感受 “南泥湾精神” 在西域的延续。
二、第一师文旅融合的实践路径:从 “资源整合” 到 “生态构建”
第一师以 “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融合” 为核心抓手,通过设施共建、产品共创、品牌共塑,构建了 “点线面” 结合的融合体系,为兵团文旅融合提供了实践样本。
(一)以 “设施融合” 为基础,搭建 “主客共享” 的服务网络
公共文化设施与旅游设施的 “功能叠加”,是文旅融合的基础载体。第一师围绕 “两河一心”(塔里木河、胡杨河、师市机关核心区)布局,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向 “文旅综合体” 转型:
核心场馆 “旅游化改造”: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在保留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功能基础上,新增 “屯垦生活体验区”,通过复原 “地窝子”、展示老农具、推出 “红色菜系”,年均接待游客从 3 万人次增至 30 万人次,成为 “AAA 级文旅基地”;
旅游场景 “文化嵌入”:在胡杨河景区设置 “24 小时图书屋”,在沙漠之门赛场配套 “昆岗文化展廊”,让游客在休闲中感受文化;
基层设施 “双向赋能”:连队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与 “乡村旅游服务站” 整合,如十六团 “塔河源” 景区周边连队,既为居民提供图书借阅服务,也为游客提供导游、餐饮预约等服务,设施使用率提升 60%。
这种 “公共文化设施可旅游、旅游设施能惠民” 的模式,打破了 “文化只为居民、旅游只为游客” 的边界,实现了 “一场所、多功能、全人群”。
(二)以 “产品融合” 为核心,打造 “特色鲜明” 的体验体系
产品是文旅融合的 “直接载体”。第一师立足资源特色,构建了 “主题线路 + 节庆活动 + 创意产品” 的立体产品矩阵:
主题线路串联资源:推出四大精品线路 ——“胡杨观光线”(十六团塔河源 — 十四团睡胡杨谷)串联生态与历史,“红色故事线”(三五九旅纪念馆 — 十二团影视基地)整合红色资源,“沙漠自驾线”(库车 — 阿拉尔 — 和田)联动区域协作,“塔河风光线”(祥龙湖 — 多浪湖)融合自然与人文;
节庆活动激活场景:培育 “一团一品” 节庆,如十一团 “沙漠之门” 越野赛(年吸引游客 5 万人次)、十四团 “沙漠樱花节”(带动红枣文创销售增长 30%)、四团 “杏花节”(推动兵地群众共庆);
创意产品延伸价值:开发 “胡杨根雕”“屯垦主题文创”“昆岗遗址复刻品” 等 100 余种产品,其中 “三五九旅精神纪念徽章” 借助旅游渠道年销售超 10 万件,实现 “文化传播 + 经济收益” 双重价值。
(三)以 “机制融合” 为保障,构建 “多元协同” 的发展生态
文旅融合的长效推进,需破解 “体制壁垒”“资源分散” 等问题。第一师通过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 的机制创新,形成融合合力:
政策保障 “明方向”:出台《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融合发展实施办法》,明确 “百分之一公共文化计划”(项目投资中提取 1% 用于文旅设施)、“文旅惠民卡” 等支持政策,2020-2023 年累计投入专项资金超 5 亿元;
市场参与 “增活力”:引入亿利资源集团参与 359 二期生态林旅游开发,通过 PPP 模式建设 “塔河源生态度假区”;鼓励社会力量运营场馆,如十团蓝泊湾生态园由企业改造后,从 “苗圃” 变为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兵地协同 “拓空间”:与阿克苏地区联合推出 “胡杨观光线”,共享客源市场;与浙江台州建立 “文旅援疆联盟”,引入长三角游客资源,2023 年台州赴阿拉尔旅游人数突破 2 万人次。
三、兵团文旅融合的现实挑战:从 “短板制约” 到 “破局关键”
尽管第一师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兵团文旅融合仍面临共性挑战,需以问题为导向精准破局。
(一)资源转化能力待提升:从 “有资源” 到 “有产品”
兵团文化资源丰富但 “活化度低”:部分历史遗迹(如昆岗古墓群)仅停留在 “保护” 层面,缺乏体验性产品;屯垦文化多以 “展览” 为主,沉浸式、互动性项目不足。同时,旅游产品仍以 “观光” 为主,“沙漠自驾”“胡杨摄影” 等深度体验项目占比不足 30%,难以满足游客 “精神消费” 需求。
(二)设施均衡性待优化:从 “城区强” 到 “全域优”
第一师 “两河一心” 区域公共文化设施已达到西部先进水平,但团镇、连队设施仍有短板:部分连队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藏书量不足千册,且更新周期超过 2 年;旅游配套 “重景区、轻全域”,阿塔公路沿线民宿、餐饮等设施缺口达 40%,制约 “全域旅游” 发展。
(三)品牌影响力待强化:从 “区域知” 到 “全国晓”
尽管第一师拥有 “三五九旅”“塔河源” 等品牌,但在全国范围内辨识度不足。一方面,传播手段单一 —— 对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运用不足,官方账号粉丝量不足 10 万;另一方面,品牌故事缺乏 “情感共鸣点”,未能将 “屯垦精神” 转化为大众可感知的 “生活场景”(如 “兵团美食”“屯垦手作” 等 IP 尚未形成)。
(四)体制机制待完善:从 “分散管” 到 “协同推”
部分团场仍存在 “文化、旅游分属不同部门” 的情况,资源整合效率低;文旅企业以中小微为主,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人才队伍 “结构性短缺”—— 既懂文化又懂旅游的复合型人才仅占从业人员的 15%,高端创意人才、运营人才严重不足。
四、兵团文旅融合的发展启示:从 “实践经验” 到 “路径升级”
第一师的实践表明,兵团文旅融合需立足 “屯垦底色、红色基因、生态优势”,以 “创新” 破题、以 “协同” 增效,走出一条具有兵团特色的融合之路。
(一)坚守 “文化内核”:让兵团精神可感知、可参与
文化是兵团文旅的 “根与魂”。需深度挖掘 “屯垦戍边” 历史中的精神符号,将 “兵团精神” 转化为具体场景:可借鉴第一师 “屯垦研学基地” 经验,在各师建设 “地窝子体验区”“老农具互动展”,让游客通过 “住一次地窝子、种一亩责任田” 感受历史;结合 “兵地融合” 特色,开发 “民族歌舞共演”“联合农事体验” 等项目,以文旅为纽带强化民族团结。
(二)强化 “产品创新”:从 “观光打卡” 到 “深度沉浸”
以 “场景化、体验化、IP 化” 为方向升级产品体系。生态资源方面,可参考第一师 “睡胡杨谷” 模式,将胡杨林、沙漠等资源与 “科普研学”“夜间经济” 结合(如开发 “沙漠星空露营”“胡杨生态课堂”);红色资源方面,突破 “纪念馆参观” 单一形式,借鉴 “红色影视基地” 经验,推出 “屯垦故事情景剧”“重走戍边路” 等互动项目;农业资源方面,放大 “规模化、现代化” 优势,打造 “棉花主题园”“红枣采摘节” 等 “农业 + 文旅” 业态。
(三)推动 “全域协同”:从 “单点突破” 到 “网络联动”
构建 “师市核心 — 团场节点 — 连队支点” 的全域融合网络。在师市层面,集中打造 “文旅地标”(如第一师 “西域文化博览园”);在团场层面,培育 “一团一品” 特色(如 “沙漠赛事团”“胡杨观光团”);在连队层面,发展 “微旅游”(如 “民宿 + 农家体验”)。同时,强化 “兵地联动”—— 与地方共享旅游线路、共办节庆活动(如第一师与阿克苏联合举办 “丝路文化节”),形成 “全域无界” 的文旅格局。
(四)完善 “保障体系”:从 “政策支持” 到 “生态培育”
体制机制上,推动 “文旅一体化” 管理,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人才支撑上,通过 “引进 + 培养” 破解短缺 —— 引进创意设计、品牌运营人才,依托塔里木大学开设 “文旅融合” 专业定向培养本土人才;资金投入上,扩大 “百分之一公共文化计划” 覆盖面,鼓励社会资本通过 PPP 模式参与项目;品牌传播上,善用新媒体讲好 “兵团故事”,如以 “兵团美食”“屯垦手作” 为切口打造短视频 IP,让 “兵团文旅” 走进大众视野。
结语
新疆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的文旅融合实践,本质是一场 “文化价值与旅游功能” 的协同创新 —— 它证明:兵团的文旅资源不仅是 “历史遗产”,更是可活化的 “发展资本”;文旅融合不仅是 “产业选择”,更是 “屯垦戍边” 使命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未来,只要坚守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的初心,立足 “屯垦特色、红色基因、生态优势”,兵团文旅融合必将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 “新引擎”、传承兵团精神的 “新载体”、服务国家战略的 “新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