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军粉”题材著作权的申明]
敬告所有人:
笔者发掘创作的红色经典故事《红军粉》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在传播过程中被演绎成多个版本,使原创故事产生了歧义,也侵犯了笔者的著作权。为了维护这个红色经典的原创性、严肃性,维护法律的尊严,强调原著作权人的合法权利,笔者不得公开申明!
一、原创性。
关于“红军粉”的原始故事,笔者80年代初在西吉县公易学校任教时,在西冶村的耀州家访时,从村民余占清的讲述中获取的。故事是:1936年红军在将台堡会师之前,几位打仗受伤掉队的红军战士在当地老百姓的掩护下养伤时教当地百姓制作洋芋粉条,与老百姓结下了深厚情谊。笔者当时记录在册,写成通讯稿《西冶的粉条》和《红粉条》,分别在宁夏人民广播电台广播(1986年10月6日)、在《固原报》发表(1986年10月17日),后来收录于《西吉民间故事》。2017年改编为微电影剧本《粉条白,粉条红》,发表于当年4月27日的《固原日报》,2018年再次充实,标题为《红军粉》,发表于当年第9期《朔方》杂志。版权保护登记号为:宁作登字-2022-A-00000829
2022年冬,笔者再次改编为同名广播剧排演,2023年冬,由中共西吉委宣传部、西吉县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局发布,2024年4月19日由宁夏人民广播电台广播。
笔者撰写的《红军粉的来龙去脉》发表于2024版第一期《宁夏史志》。
二、严肃性。
后来多家粉条加工企业或个人,从某种情况出发,编造出红军当年教其祖辈做粉条的情况。一些御用文人沽名钓誉,凭自己的想象,牵强附会,胡编乱造,脱离了原意,一些媒体没有经过深入调查,人云亦云,使原本严肃的红色主题走了样,形成了宣传形式方面的乱象。
笔者作为最早发掘《红军粉》故事的原创者和红色党史研究员、宣讲员,有责任和义务固本培元、正本清源,维护作品的原创性。为此,特此申明:
1、对于以前未经本人同意,私自改编者提出批评和警示:下不为例,既往不咎(如果再有下次,笔者将依法维权)。
2、如果进一步扩大宣传,有意改编其他文艺形式者,请务必征得笔者同意,达成协议,获得授权。今后凡未获得《授权书》者,一律视为盗版侵权。
申明人:火仲舫
火仲舫:笔名钟声、钟之声。原宁夏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宁夏文学院、《长篇小说》杂志签约作家。创作出版有《花旦》《土堡风云》《柳毅传奇》《浪子吟》《大河东流》《西夏殇》《中国人在美国》《花儿常开》《牛》《伟大的征程》等10部12卷长篇文学作品和《凤凰泉》《黄土情》《西吉风景线》《飞翔的情绪》《奔放的旅程》《诗意人生》《超越梦想》《“花旦”论》《红星照耀将台堡》等作品集;创作涉及小说、散文、诗歌、纪实文学、文学评论、剧本(舞台及影视剧),门类多样化,数量颇丰,达到22部500万字。其中秦腔电视剧《三姊妹》获第二届“中国人口文化奖”。近80万字的多卷本长篇小说《花旦》影响深远,被誉为“大西北民俗宝库”“宁夏的《白鹿原》”“西部近现代乡村缩影”“表现秦腔的扛鼎之作”。获第三届海内外华语文学创作最佳影视小说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