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塔子峪
文/张军瑛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全国各地乡镇企业方兴未艾,如火如荼。沙河的乡镇企业及村办企业亦如雨后春笋,势如破竹,迅猛发展。曾记得,1986年10月,沙河市塔子峪村在河北省民政厅的帮助下,建起了该村历史上第一家村办企业“塔子峪化工厂”。当时,笔者作为河北电台和《邢台日报》等多家省市新闻媒体的通讯员,得知消息后,便在第一时间奔赴该村,采写了一篇通讯报道《塔子峪村建起化工厂》,后很快被省市报纸电台采用。那一次,是我第一次走进塔子峪。
今年仲夏时节,获悉沙河市四匹缯纺织博物馆在塔子峪村隆重开馆,后受河北鑫海塬纯棉织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邢台市文化手工艺领军人物”、“沙河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段晚林先生之邀,也便随同原沙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胡运增老师及沙河市作家协会戴召民主席一并前往。此乃笔者在时隔近40年后第二次走进塔子峪。
光阴荏苒, 物换星移。近40年的时空跨越,眼前的塔子峪村对笔者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古老的塔子峪沧桑依然,村风依旧,朴实如初。陌生的是沙河四匹缯纺织博物馆的落成与开馆,己使塔子峪时尚质丽,旧貌新颜。并通过段晚林先生的诚挚介绍,使我们不仅有幸走进了地理位置上的塔子峪,同时还惊喜地走进了商标概念中的“塔子峪”。
地理上的塔子峪
塔子峪村,位于冀南太行山东麓沙河市白塔镇西北部低凹山峪里。村庄四周山坡起伏,古木横生,沟岭交错。据由胡运增老师主编的《沙河县地名资料汇编》中记载,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段、张诸姓应诣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开荒种地,置产立村。因村庄正东一百米处有一座雄伟壮观的大塔,且村庄又处沟峪中,故取名“塔子峪”。 1917年,暴雨如注,山洪泛滥,冀南遭遇百年不遇之洪灾,大塔因水浸地陷,致使塔倒基毁,塔迹荡然无存,至今只留下带“塔”的村名。据段晚林先生讲,村里人为了纪念此座古塔,现在塔的旧址仍叫“塔地”。
段晚林,1969年出生于塔子峪村,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塔子峪人,他身材魁梧,憨厚淳朴,祖辈务农。对于塔子峪段氏家族而言,他家算得上是太行山远近闻名的“四匹缯纺织世家”。 清光绪十二年,他的曾祖父段文实,在村里就创办了第一座“粗布坊”。因肯于吃苦,精于钻研,经营有方,粗布坊的生意日益红火,规模也就随之扩大,并逐代传承。他的祖父段明果,父亲段分喜薪火相传,把这份家业打理得风生水起,经久不衰。段晚林因环境使然,受其熏陶,自幼就对这门手工艺术产生了超常的挚爱。从此心中的那颗手工艺之良种,却默默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蓄势待发。
“故乡养肓恩,一生不了情”。正是基于对故乡的一片挚爰和忠诚,就在我们来到沙河四匹缯纺织博物馆的当天上午,段晚林先生便满怀深情地带我们走进塔子峪古村落,去感受他的故乡之美,村落之悠。整个古村自西而东依山而建,沟壑两旁古屋成排,蓝砖青瓦;古树百年,浓荫遮日;古街蜿蜒,红石斑班。举目望去,一片古迹,尽显太行古民居之千年沧桑。走在古老的街道,脚下尽是石头铺起的小巷,两侧古房古墙,不仅有规格相同的古砖,还有大小各异的古石,其精砌细筑,巧夺天工。尽管笔者走过很多这样的村落,但今天仍有一种视觉上的震撼。由衷赞叹古村落塔子峪村民就地取材的民居建造智慧。
段晚林先生的老宅位于沟壑之北一处十分向阳的山坡上,它依山坡而筑,其古墙体犹存,其碾磨遗迹仍在。在其古宅下方紧靠山沟边发现一处老宅,其大门虚掩,似有人家,我们好奇地推门而入,段晚林先生也随而跟进,他了叫了几声“叔”,老人便从躺着的土炕上坐起,并走到院内。环顾院落四周,真正的古屋古房,北屋顶己塌,老人在东屋独居,屋顶已棚上水泥大瓦,还算安全。大门过道处,锄镰锹等各种手工农具挂摆整齐,很是少见。交谈中得知老人今年己83岁,他虽年事已高,但身体结实,实为村里长寿老人。据说,孩子们让老人搬新房去住,老人却死活不去。我想,老人对自己独居数十年的老屋情有独钟,屋虽破情难离。常言道:“穷家难舍,故土难离”,也许就是这个道理。
在这位老人居住的老屋对过,有一棵古老的枣树,古枣树下发现一个旧时喂牲口的石槽,风蚀雨侵,己显沧桑。旁边一处旧时的院子里有一棵粗状的古树竟然全身顽强地从窗户中穿出向上生长,古树穿窗,很是一景。漫步古街,身临其境,忽有一棵古槐顿入眼帘,古槐主干挂一块十分鲜艳的红色绸布,树根处还有供奉“树仙”的神台,看上去此古槐其树龄己不下数百年之多,只是未有古木专家前来具体考证,也无挂“树龄标识”予以保护,甚是遗憾。
更为惊奇的是,古槐北面的一处古街,很是独特,发现在其房基下有一处用石头筑起的石洞地道,从洞口往里望很深很深。段晚林先生介绍,因塔子峪古村落均居山谷中,夏季洪涝较多,但是在古时候很少冲毁过房屋,究其原因就是沾了这些地洞的光。应感谢勤劳智慧的塔子峪先人们,当年,他们在盖房时,首先在地基下用石头砌起石拱桥似的坚实的地洞,然后再往上面盖房。这样一遇暴雨,洪水即可从房基下的洞里流出。
令人难忘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日伪军在沙河西部曾建起了几道封锁线,还盖了好多日伪炮楼。当时在塔子峪村北的山头上就有一座日伪炮楼。鬼子经常进村扫荡,为防止鬼子抓人抢粮,老百姓就把此地洞当作“地道”,并屋屋修通,户户相连,钻出村外,为此救了好多村里老百姓的命。至此,村里上年纪的老人都知道,当年这些地洞不仅是塔子峪村的“防洪洞”、”排水洞”,还是抗战时期的“抗日洞”、“红色洞”。
商标中的“塔子峪”
2013年10月,河北鑫海塬纯棉织品有限公司成功注册了“沙河四匹缯”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鑫海塬”、“塔子峪”等手工纺织品商标。2019年5月,沙河“塔子峪”粗布坊成功申报“燕赵老字号”。从此,“塔子峪”不仅是一个地理上的村名,还成为了一个商标中的名牌。更是沙河纺织业走出沙河,走向全国的历史见证。2025年6月15日,沙河市四匹缯纺织博物馆正式开馆。她位于塔子峪村南,占地面积1200 平方米 ,建筑面积600 平方米,分为纺织设备和纺织品两个主展厅,她的建成是河北鑫海塬纯棉织品有限公司的时代杰作,是塔子峪村古老与时尚的完美结合,更是中外游客走进塔子峪,了解沙河乃至中国纺织业发展的最佳窗口——中国的纺织业历史悠久,历史上人们为了保暖蔽体,便发展了纺织业。早在原始社会,先民们己经采集野生的葛、麻、蚕丝等,并利用猎获的鸟兽毛羽,搓、编成粗陋的衣服,以取代蔽体的草叶和兽皮。大汶口文化时期,黄帝的元妃螺祖,发明了养蚕缫丝。后进入宗法制主导的奴隶社会,阶级分化,上层社会对纺织品的需求,推动了纺织业的发展,纺织品无论从种类数量,还是质量都超过了前代。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衣服装饰的要求不断提高,沙河四匹缯才有了新的改进和发展。它的制造过程非常原始,全部由手工制成,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乡间农妇“脚踏四片板,手打莲花落”,要经过大大小小72道工序,其中主要工序有16道。以22种基本色,可以变幻出1999种绚丽多彩的图案,一般有“大小点”、“枣花”、“拉不断”等。
沙河四匹缯纺织由来己久,乾隆年间《沙河县志·建置志》记载,“布市以城内为最盛,每遇集期,妇女抱布贸易者如云,大率销售于本县西乡及邻邑邢台县”。大约清初时期,沙河四匹缯的纺织技术传入沙河白塔镇塔子峪村,这一时期的纺织生产逐步利用了简单工具,后来才有了组合工具,所以还是属于原始手工纺织。至今民间纺织四匹缯传承创新,蔚然成风,四匹缯仍然是婚嫁时必不可少的嫁妆。
段晚林出生于塔子峪村一个“红色的纺织世家”。父亲段分喜1947参加刘邓大军机枪连战士,在解放太原战役中头部中弹,荣获二等功,1948年退役在家养伤,当时,村里就有织布和从事手工艺针织制作的传统,父亲就组织妇女纺花织布染色支愿前线抗战。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父亲从村里各家各户手中收购手工织品,然后把粗布卖到外省去。当时,年轻的段晚林,曾跟随父亲上山西,到河南,卖过老粗布,使他见多识广,眼界大开。
“天不负人”。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上又兴起了手工艺品,段晚林随父亲卖布积累出来的知识和验以及战略眼光,加上他懂经营,善管理,便很快得到了发挥。他看到村里女人们的“手工”艺术品不能统销,自寻市场没有竞争力,2008年5月,便毅然成立“河北沙河市鑫海塬纯棉织品有限公司”。并以妻子的名字,组建“申晓霞手织粗布专业合作社”。全村五百多户有四百多户参与,以“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方式开发手工艺产品,统一收购,统一定价,统一销售,整合了村子包括周边村子所有的手工艺织物产品市场。
2007年6月,沙河四匹缯制作技艺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项目,鑫海塬纯棉织品有限公司为沙河四匹缯布制作技艺保护单位,其妻申晓霞被认定为传承人,在短短的时间里,公司创建的“鑫海塬”、“塔子峪”等手工艺制品成为名牌,已广销国内所有省市和香港特区,并已走出国门,远销韩国、日本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公司还在白塔、沙河、邢台、邯郸、石家庄、郑州等地建立了销售网点,其中网上销售亦很火.
如今,公司以手织四匹缯高端产品及深度开发为发展模式,服务点遍布全市10个乡镇、200多个村庄、8000个织布户的农民广泛参与,解决了20000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现已有老粗布基地1个,新增织布厂5个,专卖店40多个,专营公司3个,年生产四匹缯800万米,加工衣服和床上用品80多万件,新增就业人数1200多名,实现年销售收入2260万元。公司现有产品:布、丝织美术品、装饰织品、毛巾被、枕巾、床上用遮盖物、垫子(餐桌用布)、家电遮盖物、门帘等几十类。
“酒好也怕巷子深”。为了扩大公司影响力,提升公司的知名度,公司自成立以来,成功举办了沙河市白塔镇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七夕节手工粗布织布大赛。2011年,段晚林被评为“邢台市文化手工艺领军人物”,公司被授予“沙河市手织布产业示范基地”; 2014年3月,公司被邢台市人民政府授予“重点龙头企业”、注册地塔子峪村被市政府命名为“沙河四匹缯生产基地”,基地设有沙河四匹缯传习坊。2015年2月,段晚林被邢台市委宣传部、文明办、网信办评为“感动邢台”网络人物,当选沙河市政协委员;同年3月公司被省妇联授予河北省 “巾帼建功”先进集体;2017年5月沙河四匹缯生产基地被中央电视台《非遗中国行》栏目授予“中国非遗国家级影像背书拍摄基地”,同年10月,公司被邢台市委宣传部、邢台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命名为首批“邢台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8年9月举办“塔子峪”杯千人纺织大赛并组织801人同时织沙河四匹缯布,成功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
“红日照晚林,晓霞映满天”。看上去,段晚林是一个十分憨厚的太行汉子,但提起他的名字,很富有诗情画意。正像胡运增老师在现场即兴吟起的一句古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作为一个深山里的汉子,他喜欢沙河四匹缯布繁琐的工序,他了解四匹缯粗布背后的诸多故事,他愿意将四匹缯的手工技艺代代传承。我们深信他必将以沙河四匹缯纺织博物馆开馆为契机,怀一腔豪情,洒一身汗水,倾一家之力,捧己之晚林夕阳,携爱妻晓霞满天,一路高歌,砥砺前行,为古村落发展及新农村建设做出自己新的贡献。
作者简介:
张军瑛,男,河北沙河市人,1964年11月生,中共党员,大专文化。上世纪80年代始,其新闻及文学作品,便散见于《人民日报》《农民日报》《中国社会保障报》《中国人口报》《中国环境报》《河北日报》《河北经济报》《邢台日报》《西江月》《清风》等报刊及网络媒体。曾被聘为“通讯员”、“特约通讯员”和“特约记者”;多次获评“模范(优秀)通讯员”,曾荣获原“邢台地区新长征突击手”、“沙河市第二届十佳青年”、“沙河市优秀新间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曾为沙河市《闪光的青春》、《世纪起跑线》等人物专集的责任编辑和主要撰稿人。2008年出版新闻文学专著《通讯员岁月》,2025年5月,沙河市文联授牌“河北省文化名家张军瑛作家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