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口庄《蒲松龄画像》的守护传奇
王溪强
修志问道,以启未来。在编纂《龙四村志》暨龙口庄(龙一、龙二、龙三、龙四村四个行政村)历史与传承一书时,我走访耆老、踏寻古迹,致力于挖掘尘封的历史记忆。2025年初春,王连强先生的一则消息,为我揭开了一段隐匿八十余年的传奇往事——珍贵的蒲松龄画像背后,竟镌刻着龙口庄人守护文化根脉的动人篇章。
一、意外发现:一段尘封的传奇浮出水面
三月的一天,王连强先生难掩激动,通过手机语音向我透露:“溪强,有个填补龙口庄史志空白的重大发现!蒲松龄先生的画像,与咱们龙口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里头藏着咱庄人的铮铮铁骨!”随后,他详述了这段故事的来龙去脉。
王连强的大哥王连发之岳父蒲文林,为洪山蒲家庄人,育有三子一女,女儿蒲丽玉便是王连强的大嫂。蒲文林之妻程桂枝出身龙口庄大户程家,蒲文林曾担任龙口庄民国时期最后一任保长,后随军“南下”加入共产党。蒲丽玉作为蒲氏二支后人,道出了蒲松龄家族“长支存书,次支存像”的传承传统,为这段故事增添了厚重的历史底色。
二、觊觎与守护:战火中的文化保卫战
日军觊觎蒲松龄画像,源于其无可估量的文化价值。《聊斋志异》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作者蒲松龄被称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作品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此书自1784年传入日本后,深刻影响了日本文学发展,在民间亦广受欢迎,日军妄图掠夺画像,实施文化侵略。
抗战时期,日军多次闯入蒲家庄搜寻画像。熟知族中事务的老农蒲英潭成为日军的目标,但他宁死不屈。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蒲英潭趁夜将画像秘密转移至龙口庄大户李芳芸家中。李芳芸在当地颇具声望:1926年(民国十五年),他曾以大笔捐款人身份留名于白衣神祠碑记;1938年2月4日(农历正月初五),日军制造龙口惨案,身为村长的李芳芸亲历劫难,凭借威望尽力保护村民;台湾王书川《山东省淄川县志》中“龙口被难详记”亦有李芳芸记载。蒲英潭选择托付画像,既因姻亲关系(蒲英潭唤李芳芸姐夫),也因蒲文林之妻程桂枝的家族背景,多重纽带共同构筑起守护画像的坚固防线。
彼时的龙口庄玉石街繁华热闹,李芳芸联合侄女婿蒲文林、侄媳程桂芝,形成三重守护体系,让画像得以在战火中安然无恙。守护国宝,成为众人心中共同的信念。
三、辗转与归宿:终得圆满的文化传承
新中国成立后,受时代影响,李芳芸、程桂芝家庭面临困境。为确保画像安全,蒲英潭连夜徒步,将画像转移至侄女婿孙荣丰所在的淄川樊家窝村。巧合的是,蒲丽玉嫁入王连发家后发现,王连发的老姑竟是孙荣丰的伯母,这意外的亲缘关系,让画像辗转守护的脉络愈发完整。孙荣丰作为中共党员,其贫农家庭成为画像的避风港,这也与当地老辈传言相互印证。
1954年,蒲松龄纪念馆筹建征集文物,蒲英潭主动从樊家窝取回画像,郑重捐献给国家。捐赠时,他动情地说:“这些年东躲西藏,就盼着能把先祖的宝贝交给国家。如今画像能堂堂正正展出,让后人瞻仰先生风采,我这一辈子的心血就值了!”此前,坊间曾误传画像从“落魄地主”家中搜出,经蒲氏后人多方澄清,这段历史才得以正本清源。
四、铭记与传承:镌刻在血脉中的文化基因
如今,凝视蒲松龄故居中的画像,仿佛能看见当年龙口庄人奔走护宝的身影,听见玉石街上的声声回响。感谢王连强、王连发叔叔及蒲丽玉婶子等人讲述这段历史,让其重见天日。我将把这段传奇载入《龙四村志》暨龙口庄历史与传承一书,让后世铭记:在守护文化根脉的道路上,以李芳芸为代表的龙口庄人,用生命诠释了忠诚与担当。这份跨越战火与和平的坚守,不仅是蒲氏家族的精神丰碑,更是龙口庄人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生生不息,永续流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