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不褪色的铭记
——致任泽健老师
作者:海乐
诵读:涌泉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转眼已是我与任泽健老师初次遇见后的廿五载春秋。岁月长河虽淘洗去诸多浮光掠影,可任老师的教诲与指引,却如陈酿的佳酿,愈经岁月愈显醇厚芬芳,在我心湖深处熠熠生辉——那份珍贵的师恩,早已刻入生命,成为永不褪色的铭记。
二十五年前的我,只是平阳县一个怀揣着文学梦想的懵懂青年。那时的我,虽热爱写作,却如同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旅人,满心迷茫与困惑。我写过不少文章,却总是不得要领,在文学的道路上屡屡碰壁,心中满是挫败与失落。就在我几乎要放弃梦想,对未来感到无比迷茫之际,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结识了原平阳县作协主席任泽健老师。说起这事,还得从我的初中语文老师潘仁材说起。初中那会儿,我便痴迷文学,总爱与文字为伴,常在各类命题作文和周记里,不自觉地流露对文字的满腔热忱。毕业后虽历经种种波折,却始终揣着这份对文学的挚爱,坚持向各类报刊投稿。有一次,不知是谈到了什么,我想起和潘老师的对话,然后联系潘老师讨论在当地报刊投稿的事情,他对我的事情也非常用心,支持我坚守文字的决心。他把我的作品推荐给了当年(2000年)在《平阳报》做副刊编辑的任泽健老师,没几天我就收到潘老师给我打来的电话,那个时候还是“传呼机”很流行的年代,现在的孩子可能听都没听说过这个电子产品。那会儿我就是用“传呼机”联系的老师,类似就是那种只能发短信息的设备。收到潘老师给我打的电话,至今我还是印象十分深刻,他说我的作品被《平阳报》的任主编录用了,并且他让我有空去一次《平阳报》报社,说是希望能见一面。当时作为文艺青年的我,自是受宠若惊!有些缘分真的是命里有的,我觉得,任老师就是我命里遇见的“贵人”;潘老师也是,之后的相识、相遇,引导……他一路见证了我所有的成长、努力和付出。我也见证了他在多部门的工作任命和调动。

此后的很多年,我认识了县里每每新加入的作协会员。我也参加了县里的一场场文学沙龙、文学采风活动。记得2002年刚入县作协那会,那是在一场县里举办的文学交流活动上,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带着自己的习作来到现场,希望能得到一些指导。活动现场,任老师儒雅的气质和渊博的学识就如同一束光,吸引着在场的每一个人。轮到我向任老师请教时,我紧张得声音都在颤抖,双手递上习作的那一刻,心里满是不安。然而,任老师却面带温和地微笑,接过我的文章,认真地阅读起来。他专注的神情,让我原本躁动的心渐渐平静下来。
读完文章后,任老师没有急于批评,而是先肯定了我文章中的闪光点,他指出我在语言表达上有一定的灵性,对生活细节的捕捉也很敏锐。这些肯定的话语,就像冬日里的暖阳,瞬间驱散了我心中的阴霾,让我重新燃起了对写作的信心。随后,他又耐心地为我指出文章中存在的问题,从主题的模糊到结构的松散,从语句的不通顺到情感的不真挚,每一个问题都分析得细致入微,深入浅出。
这次交流,让我对任老师心生敬佩与感激,也在我心中埋下了渴望向他学习的种子。此后,我开始主动向任老师请教写作问题,而任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为我答疑解惑。那会有了手机、QQ、邮箱,再后来有了微信,只要我带着问题去,他都会认真地与我探讨。他不仅教会了我写作的技巧,更教会我如何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他常说:“写作源于生活,只有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才能写出有血有肉、打动人心的作品。”
在任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学会用文字记录那些平凡却又温暖的瞬间。我常常跟随任老师去乡间采风,看他如何与村民亲切交谈,如何捕捉乡村生活中那些充满诗意的画面。他教会我,文学不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而是扎根于生活土壤的花朵,只有接地气,才能绽放出最绚烂的色彩。
记得有一次,我写了一篇关于故乡的文章,自我感觉良好,便兴冲冲地拿给任老师看。他读完后,沉默了许久,然后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这篇文章虽然文字优美,但缺少灵魂。你只是在堆砌华丽的辞藻,却没有真正将对故乡的情感融入其中。故乡,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我们心灵的归宿,那里有我们的童年回忆,有我们的亲人朋友,有我们成长的足迹。你要用心去回忆,去感受,才能写出故乡的神韵。”

听了任老师的话,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我开始重新回忆故乡的点点滴滴,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细节——金溢河边母亲洗衣的身影、老屋后空地上小伙伴们的欢声笑语、夏夜里丝瓜藤蔓间的窃窃私语、秋蝉的欢鸣——都一一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饱含深情地重新撰写了那篇文章,当我再次将文章交给任老师时,他欣慰地笑着说:“这一次,我看到了你的进步,看到了你对故乡真挚的情感。这才是真正的好文章。”
在任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的写作水平有了显著提升,文章也开始在各类报刊上发表。我于2015年申请加入温州市作家协会,2016年3月又加入了浙江省作家协会。每当看到自己的名字化作铅字,心中的喜悦都难以言表——而我深知,这一切都离不开任老师的谆谆教诲。
任老师不仅在写作上给予我指导,在为人处世方面,也为我树立了榜样。他为人谦逊、待人真诚,对文学事业更是充满了热爱与执着。他常常鼓励我要坚守文字初心,不要被名利所诱惑,要始终保持对文学的敬畏之心。他常说:“写作是一场孤独的修行,只有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本心,才能在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
记得有一次本县举办文学沙龙活动,我因工作原因没能到场,错过了一场迟来的聆听,听在场的文友说,任主席现场对我作品给予很高的评价,也肯定了我本人对文学初心的坚守。对啊,他是看着我一路成长的,怎会不了解。
2006年11月,马马度、任泽健、陈应贵、吴思铺、余燕双、海乐(李建)等六位平阳诗人诗歌合集《六维空间——平阳当代诗人诗选》正式出版,这是任老师牵头组织的。2016年8月,海乐、任泽健主编的《诗草本》出版,这本诗集收录任泽健、余燕双、海乐、杨继斌、周春微、郭小祥、鲍小红等平阳诗人诗作。这两次深度合作,都感受到任老师对诗歌的热爱,做事认真务实,善于理解他人、包容他人。

2018年初,我想精选之前所创作的诗歌和散文诗结集出版,当我把自己的想法告知任老师时,他非常高兴并多次给我了细致而耐心的指导;当我把稿件整理编排好后,诚邀他为我的诗集《镜与花》赐序时,他欣然接受并熬夜创作好。这篇序言通过对我的散文诗集《镜与花》的评析,肯定我在散文诗领域的探索与取得的成绩,指出我的作品继承传统文学的古典诗意,以“梦”为重要载体展现对文学理想的坚守,且具备独特的语言表达与意境营造,能让读者在诗意中找回隐藏的自我,同时强调文学如“镜花水月”般的特质,以及优秀散文诗所具有的力量。
任老师的序言于我而言,不啻为一份厚重的鼓舞。它不仅让我愈发笃定“做一个内心明朗的人”这份初心,更让我深切领悟到:诗歌当以意境为魂,以力量为骨。这份领悟,恰似一盏灯,照亮了我坚守文学之梦的路途,也让我向前跋涉的恒心愈发坚韧。
2018年12月,《镜与花》经由四川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一切顺遂圆满。当样书辗转到我手中时,我第一时间将它送到任老师案前请他审阅。记得他细细翻阅后,脸上漾开的那抹欣慰笑意,至今想来仍让我心头暖意涌动。2019年4月,这本书有幸摘得首届平阳县 “言志楼文艺奖”。这份荣誉于我而言,既是对我笔耕不辍的创作付出与诗集价值最有力的印证,更是对任老师在诗歌路上给予我悉心指引与深切期许的最好回馈。
二十五年来,我始终牢记任老师的谆谆教诲,无论生活中遇到多少困难与挫折,我都没有放弃对文学的热爱。如今,我也成了一名文学创作者,能够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能够通过作品传递温暖与力量。每当我在写作中遇到瓶颈,每当我感到迷茫困惑时,我都会想起任老师的话语,想起他那充满鼓励与信任的眼神,这些都成为我继续前行的动力。
感恩二十五年前那场美丽的遇见,让我有幸结识任泽健老师这样一位良师益友。是他,在我最迷茫的时候为我指引方向;是他,在我最失落的时候给予我鼓励与支持;是他,教会我坚守文字初心,在文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这份师恩,我将永远镌刻于心,它如璀璨星辰,照亮我人生的漫漫征途;似引路灯塔,助我在文学的大海中乘风破浪,一往无前。

【作者简介】海乐:原名李建,女,八〇后,浙江平阳人。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平阳县作协副主席,图书策划编辑。著有诗文集《消逝的流星》和诗集《镜与花——海乐散文诗选》。主要创作以诗歌、散文为主;作品入选《华雅——中外诗文精选集·2023》《第二届(2016-2017)华语女子诗歌大展作品选集》等多种刊物和重要选本。2019年4月参与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组办的第二期中青年作家专题培训班学习(江苏无锡学员)。《镜与花——海乐散文诗选》于2019年4月获得首届平阳县“言志楼文艺奖”等。

【朗诵简介】涌泉,曾经的新闻媒体资深编辑、主持人,现国内多家平台主播。深爱读书、朗诵,多年的新闻从业经历、较高的文字文学造诣,使其朗诵作品能深刻理解把握原作立意、主题,准确表达原作情感内涵。

微信公众号平台《江南诗画艺术院》创建于2016年1月31日,《桃花艺苑》创建于2016年4月20日,《红月亮诗画艺术社》创建于2016年6月21日,《晓犁文化传媒》创建于2017年6月21日。今日头条《红月亮诗画艺苑》头条号创办于2018年6月18日(1月9日注册),百度《桃花艺苑》创办于2020年4月3日,都市头条《晓犁文化传媒》头条号创办于2020年10月5日。以文交友,文学之旅与您同行,美文美声与您共赏。
——总编:余禄珍(真真)
投稿邮箱:975310694@qq.com
投稿必须原创,凡参与投稿均为自愿形式,只做推广,文责自负,无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