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生命的永恒世界【三】
李东川

“死亡、孤独、无意义、自由",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古人早就为我们做了解答,遗憾的是这么多年来我们却被带入了一个混沌暗黑的世界。感谢黄晓丹老师引古论今,重新把我们从那里拉出来,让我们又重新回归到那个本来就属于生命的永恒世界里。

汉代有一首叫《薤露》的挽歌:“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看到这首挽歌不禁让人想起另一首诗,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古往今来对生命的思考成了人类的永恒主题。
很喜欢黄晓丹关于对灵魂的描述:
月明星稀的时候,灵魂从各自的坟墓中爬出来,坐在自己的墓碑上,抽一抽烟,聊一聊天,看着山下的万家灯火还要评说一下人间景象......
也很喜欢西方人那种生死理念一一
黄晓丹说:在国外留学时她住的旁边就是一个墓地,每个傍晚每个墓碑前都有一支蜡烛燃起。在这个时候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觉得要停下手里边的工作,在那个墓地里去散散步。
傍晚到墓地里散步,这件事在我们这里是不可想像的,究其原因应该是各自不同的信仰带来的对死亡的不同认知造成的吧。
在中国,民间关于鬼的种种传说,总是充满了残忍、伤害......记得小时候在河里洗澡,常常有淹死人的事件发生。
老人总是因此吓唬我们:“那河里有水打棒(究竟是哪几个字我也不清楚,大概就是水鬼的意思),一直在寻找替死鬼呢!
那些血淋淋的鬼吃人的景象,还有鬼的恐怖形象确实曾在我们幼小的心灵留下了强烈的阴影。
由此延及墓地自然便生出阴森森的感觉了。
对那些离世的人甚至包括自己很亲近的人都有着很多无端产生的忌讳和恐怖。
所有这些,归根到底都是一种关于生命的认知在决定着我们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
我们的哲学是讲究阴阳和谐的,当把它运用到生死中时,却变成了一对相互排斥、甚至敌视恐惧的的对立体了。
黄晓丹是这样叙述西方人到墓地散步的思维方式的一一
你一旦去那个墓地里面散步,你就会觉得你白天操心的那些事情就离得很远了,你就自然会想到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但是我们站在人生的终点上的来思考意义,我们就会发现我们那些所有的习以为常的意义好像都不是那么可靠 。
那么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黄晓丹说也许我们能从文学作品去寻见人生意义的答案吧一一
《红楼梦》里的最后一句叫作: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这当然是一个一切虚无的象征。
而在另一部戏曲作品《桃花扇》,里面有一曲点明主旨的曲子叫作《离亭宴》。
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黄晓丹说:红楼梦说的是人生虚无,说的是把人生的意义寄托在家族的命运上,或者寄托在男女情爱上,是没有意义的。
《桃花扇》则告诉我们把人生的意义寄托在社会的进步上,也是没有意义的。
也许我们能从陶渊明找到答案一一
陶渊明有一首诗叫做《荣木》,荣木就是木槿花,古人认为它是朝开夕落,它的生命只有一天之久,所以它还有一个名字叫“瞬华"。
《诗经》里说:有女同车,颜如舜华。
陶渊明的神奇之处就是他在诗里叙述了两遍,就向我们展现出两种可能性一一
一种是没有意义的,一种是有意义的。
所以在《荣木》的第一章他说:
采采荣木,结根于兹。
晨耀其华,夕已丧之。
早上的荣木炫耀其青春和美貌,它完全不知道这个青春和美貌是短暂的。
因此到了晚上凋落时它才忽然发现,它的一生好像就是一个欺骗 ,好像是一个笑话 。
于是在第二节,陶渊明又重新说了一遍:
采采荣木,于兹托根。
繁华朝起,慨莫不存。
在这里,早上荣木开放时,就有一个叹息,就有一个感慨,就有一个思索。
这个荣木思索的是,我知道我到傍晚的时候就会凋落,那么我拿我一天的生命来做什么?
正因为有了这样一种对死亡觉知的渗入,人反而能够自觉地来思考自己的人生意义。
于是陶渊明给出了一个答案:
匪道盍依,匪善奚敦。
荣木说既然我的生命是不长久的,既然一切都是不能够把握的,那么我就干脆去追求我认为是正确的那些事情,就是善和道。
其他人要去做好事,是他们认为善有善报。
陶渊明做好事,是因为他认为我需要去做它。
用民间俗语来说这种想法叫做:但做好事,莫问前程。
这让我一下想起了人称“布衣宰相"范纯仁的故事。
说起范纯仁也许我们大多数都不熟悉,但提起他父亲恐怕就没有几个不知道的了,他父亲就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不光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他在当地方官时,经常拿出俸禄的一部分来救济贫苦百姓。晚年时,他捐出积蓄,设立义庄,资助族人 尤其是穷苦人家。
范纯仁做了宰相后,史家说他“位过其父而有父风”,时刻以忠恕教育子弟,告诫子侄辈:“即使是非常愚笨的人,要求别人时确是很清楚的;即使是绝对聪明的人,宽恕自己时也是糊涂的。如果能用要求别人的心思要求自己,用宽恕自己的心思宽恕别人。就不用担心自己不会达到圣贤的境界″。
位过其父的范纯仁,应该是其父“但做好事,莫问前程”的有力例证吧。
“但做好事,莫问前程”,“认为我需要做″的陶渊明,认为我们在活着的时候就应当有一种意识,这个意识就是:“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意思是说,我们在活着的时候得有一种觉悟,就是发现自然的生命流转,生生不息。这样一来,当想象死后的生活时,我们能够把自己想象成另外的一种形态,依然存在着,只是归入了生命的洪流。
我们就和山川一样,看起来无言无语,但是和山川一样永恒,和山川一样伫立。
当我们的课本几十年如一日的不断地重复着古文的“时代背景、社会思潮、诗人诗作和文学史贡献"时,黄晓丹老师却从古人的作品中读出了属于自己的思考。
因为这些作品写作的不是那些有关一时一地的事物,是古今之人都在关注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是关于人类的永恒的事物,或谓之终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