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庆登临笔架山
王晓瑜
2024年国庆节第二天,天蓝如洗,阳光泼金,竟也掺着些料峭寒意。笔架山默然矗立于莱芜牛泉镇,苍翠间已浮动着初秋的意蕴。此山,西、北面属于绿凡崖村,东边隶属黑峪村,南边归属庞家庄村。
我应第一届弟子:超、胜、霞、芝等邀请,兴致勃勃地来到了笔架山。
据说笔架山因书圣王羲之曾来此研磨写字而得名。放眼观望,橙红色的柿子挂满枝头,火红的枫叶耀眼夺目,石碑上王羲之刚劲有力的诸多字体,在金秋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
等到齐了人员,一阵兴奋的寒暄之后,大家才说笑着拾阶而上,登顶笔架山。由于我和霞边走边拍照,一会儿的功夫,生龙活虎的他们走在了大前边。
仰头望去,山道上人影稀疏,隐约传来笑语——超、胜等他们,似乎早已捷足先登了。
由于不熟悉环境,谁知我和霞择了一条最难走的盘山路,山路崎岖,乱石当道,杂草丛生,荆棘牵衣,即使有三千盘山拐杖,铁打的万双盘山鞋子,也排不上用场了。倒教我想起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旧事来。仿佛在穿越一次长征。四下唯有鸟鸣与枯枝在脚下碎裂的清响。真有几分“爬雪山、过草地”的况味。霞在前头拨开荆棘,我则不时驻足回望山下的村居,安然卧于秋光之中,白墙红瓦被日光漂洗得洁净,几缕炊烟,淡淡描画着生活的平宁。竟如一幅水墨画。
我忽生感慨,三十余年光阴,竟也如这山间阳光洒下的薄雾,悠悠忽忽便流散了。当年课室里那些灼灼望着我的求知目光,如今闪烁着成熟人生的滋味?
穿行山林间,我第一次惊奇地发现阳光穿越树丛,投在山林地上的光圈,像白色的梅花瓣,规则不一地紧贴碎石草丛间,淡雅圣洁,美妙至极……虽累而乐此不疲。忽然,从山顶上传来一阵声响。
“老师,你们到哪了?”
“刚刚到达半山腰呢!”
“加油,我们下山接迎你们。”
正喘息间,山腰处两个矫健身影奔跃而下,正是超与胜。岁月赠他们以沉稳气度,山野却还了他们少年般的轻捷,他们果真来迎接我们了。陡峭处,乱石嶙峋如兽齿,我气息渐促,学生超让我伸手攥紧了他的土黄色的后衣襟。那衣料厚实,传递给我一种安稳的力量,牵引着我,一步一步,近乎“狼狈”地向上跋涉。超宽厚的肩背在前方开路,俨然一座可倚靠的山岩。旧日课堂上那个认真听课学习而又桀骜不驯的少年,此刻竟成了引我攀援的凭仗。
及顶,天风浩荡,涤荡胸襟。师生并立,指点江山。远处田畴如棋盘,村落星罗棋布,秋色点染层林。超忆起我当年讲解《岳阳楼记》时神采飞扬,胜则笑谈因背诵疏漏被我温和训诫的往事,霞说我那时一尘不染的气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恍惚看见三十年前的阳光透过教室的玻璃窗,照在一张张稚嫩的脸上。山风过耳,旧日琅琅书声混着此刻笑语,在峰顶盘旋交织。时光的丝线,竟在此处打了个轻盈又结实的果。我们高兴地在山顶拍照留念。在喜迎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我不仅意外的收到了离别大学三十余年送来的祝福,还被开门弟子邀请,共同参与笔架山登山活动。
俗谚道“上山气短,下山腿颤”,诚不欺我。下山之路,有的地方,陡似悬梯,砂石溜滑,双腿不由自主地打颤。狼狈间,又是那只厚实的衣襟递到眼前,成了我下山的依凭。我复又紧紧攥住超的后衣襟,像溺水者攀住舷边。超稳稳地在前,放缓脚步,胜在前边带路,引我踩踏稳妥之处,一路蹒跚而下。这衣襟,便成了连接两个时代、两种力量的纤绳。
山脚尘埃落定,气息甫定,却见一个方脸的小弟子,背着书包,正瞪大眼睛惊奇地望着我们这奇特的一行——他被父亲牵着手,恰巧亦是刚刚下山来。他看到我们一行人,小弟子清澈的眸子里,想必盛满了讶异:似乎在问,老师,你身边哪些人是谁呀——他仰头唤我“老师”,稚嫩的声音,恰似三十年前某个春日里,超和胜等在教室门口那一声清脆的问候。
天下无巧不成书,这小弟子在笔架山偶遇了大师哥、大师姐,亦是前世有缘吧。
超那时便显出聪慧伶俐,胜则沉默寡言,却总能在关键时刻道出惊人见解。如今他们一个在商界叱咤,一个在公安界耕耘。岁月这东西,实在比山风还要迅疾,一刮便是三十余年光景。
不曾料想,在这笔架山下,我教学生涯的起点与即将退休的节点,竟以一种奇妙的方式相逢。大弟子事业峥嵘,如松柏挺拔;小弟子懵懂初开,似新苗含露;而我,一个即将靠岸的舟船,站在他们中间。山风掠过耳际,吹动鬓发,也吹动心底微澜。笔架山无言矗立,默默俯视着山脚这一幕小小的汇聚——它看过多少稚子长成栋梁,又看过多少青丝染上秋霜?大弟子与小弟子在山前相遇,倒像是我的教书生涯被折叠在了一起。
粉笔飘飞终有尽,讲台上的话语也难免随风而散。讲过无数文章,批过无数作业,可那些真正嵌入生命年轮的印痕,或许并非在窗明几净的方寸之地铸就,最深刻的教诲亦未必在课堂之内,或是在这崎岖山径的搀扶里,是在回忆里的相视一笑,是在时光长河中偶然泛起的浪花,是在岁月长河偶然回旋的漩涡深处,悄然沉淀下来,重如这亘古的笔架山峦。
超说:“不攀岩陡峭山路,称不上爬山。”我说:“智者乐山山无棱,仁者乐水水无崖。万绿丛中寻道场,谁人眼中藏卧龙。师徒携手垮山道,一缕阳光晒千秋。”


何其有幸,我和分别了三十多年的第一届大弟子和当下的小弟子,在恭贺国庆佳节之际,不约而同地相会于济南市牛泉镇笔架山,以山峦作证,记录下我们生生世世的师生情缘……
写于2025年7月18日晚

王晓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省散文学会会员,济南市诚信建设促进会副会长,黄河文化传承发展促进会副会长,济南市莱芜区散文学会副会长,莱芜区诗词楹联协会顾问,莱芜区家庭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讲师,凤城高级中学凤鸣文学社顾问。山东省散文学会优秀会员,济南市诚信建设促进会宣传工作先进个人,都市头条2023度十大散文家,莱芜区表现突出文化志愿者,出版散文集《杏坛拾穗》、长篇报告文学《拓荒者的足迹》《人与海》《尚金花》等,曾在《时代文学》《黄河文艺》《齐鲁晚报》《职工天地》《工人日报》《齐鲁文学》等报刊发表作品。报告文学《山城起舞金凤来》《拓荒者的足迹》分别荣获山东省、莱芜市“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文学征文奖等奖项,长篇报告文学《人与海》入选2022年度青岛市文艺精品扶持项目,同时入选山东省委宣传部“齐鲁文艺高峰计划”重点项目,入选2024年自然资源优秀图书项目,散文《香山牡丹》被中国作家网选为推荐阅读文章,散文《我的父亲》获首届吴伯箫散文奖,另有多篇文章或被编入不同文集,或被评为多种奖项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