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圣地通道县战友们的故事(一)陆德坤
这座小桥看似普通,却承载着特殊的情感——它是战友陆德坤担任村干部时牵头修建的。
1934年,红军第六军团西征途中/抵达王脚村,被湍急的河水挡住去路。危急时刻,当地村民纷纷拆下自家的门板、铺板,连夜搭起一座浮桥,淳朴的村民用肩扛、用头顶,使红军顺利过河。当时的军团政委王震/望着乡亲们忙碌的身影,动情地说:“等革命成功了,一定给乡亲们修一座结实的桥。”
这一等,便是55年。直到1989年,在战友陆德坤的多次奔走协调下,国家终于拨款10万元,圆了当年的承诺,在红军路过的地方建起了这座小桥。从革命胜利到桥体落成,整整40载光阴流转,区区10万元的投入,乡亲们翘qiao2首以盼等了40年。当年搭浮桥的村民们/已寥寥无几。他们仍在传颂着王震将军的许诺。
这半个世纪的期盼与等待,后生陆德坤得以实现。虽费周折/才更显这份承诺与情谊的厚重。当听到这个真实的故事,我激动,我骄傲,因为陆德坤是我的战友。
(二)吴玉腾
在湖南通道县的战友中,吴玉腾是非常有影响力的人。当年一同入伍的二十多人里,复员回乡后,唯有他一个成了吃“皇粮”人。
1979年对越反击战打响时,已在学校任教的他主动要求二次入伍,奔赴炮火纷飞的战场。因有扎实的炮兵功底,指挥官直接下达命令:“给你一门大炮,三小时内把某某山头炸平!”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精准的判断,在部队6年的基础训练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充分发挥,那一颗颗愤怒的炮弹飞向敌人阵地。吴玉腾仅用两小时就圆满完成任务,当即ji2受到上级表扬。这份军人的果敢与能力,让人打心底里佩服,国家需要奔赴战场,用毕生的经历报效祖国。
更让人肃然起敬的是他的担当。2023年通道战友组织聚会,邀请北方的战友们参加,并承诺所有费用全免。为凑齐经费,12位通道战友每人捐了2000元,可资金恐有缺口。这时吴玉腾主动承担。“差多少我来兜底!”我由衷的感谢湖南通道县的战友,佩服吴玉腾有如此的胸怀。也正因这份大气,那次聚会办得格外成功,战友们玩得尽兴,至今回忆起来仍念念不忘。
吴玉腾就是这样,既有军人的硬核担当,又有战友间的热忱情谊,实在让人敬佩。这位从不炫耀、从不张扬的英雄。始终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耕耘在教育事业的这片土地,用行动诠释了军人的底色与教育者的坚守,平凡中透露不凡,愈发的让人敬重。
每当我重温战友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迹,我的灵魂重新得到一次净化。为战友们骄傲,为战友们自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