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偶然看到青少年教育专家尹建莉写的一本书——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其中,有这么一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
在自家女儿圆圆2岁时,尹建莉和一个亲戚一起,带着小姑娘去天安门玩耍。
路过一个天桥时,圆圆不想走台阶,非要走台阶两侧固定栏杆那个小水泥台。
这下好了,本来一分钟就可以过去的路程,她们硬生生花了十分钟的时间。
当时啊,亲戚简直急的不行,觉得马上就要迟到了。
但看着圆圆开心的样子,尹建莉却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
关于出来玩,家长和孩子是有分歧的。
家长总是把目的地当成是意义,而孩子却格外在乎沿途的风景。
比如,此时此刻,对圆圆而言,天桥明显要比天安门有趣。
这不,又到假期了,我们不妨一起研究下,到底怎么玩,才是孩子心中的好旅行。
1与著名景点相比,有趣更重要
发现没,很多时候,带孩子出门真是件头大的事儿。
你看攻略、找目的地,费了半天劲儿,可小家伙却怎么也提不起兴致来。
反而,一些在你眼里无关紧要的东西,他们会觉得有趣。
博主@苏紫妍就曾感慨,有次,她特意请了年假,带女儿去海边度假。
好不容易到了目的地,她和先生在酒店忙着规划行程,想让小姑娘有个难忘的旅途。
谁知,小姑娘竟然突然兴奋道:
“妈妈快看!有只瓢虫停在叶子上了!”
苏紫妍定睛一看,原来是只红底黑斑的瓢虫,静静地趴在翠绿的叶片上。
明明是很常见的小东西,但此时此刻在小姑娘眼里,却成了最耀眼的风景。
这一幕,又让苏紫妍想起,之前也是带小姑娘去了一些著名的动物园。
但是,小姑娘最开心的瞬间,并不是看到珍稀的动物的那刻。
而是在长颈鹿园区外,看到一群蚂蚁正排着队忙碌地搬家。
其实,在孩子眼里,景点什么的远不如当下的好玩重要。
他们真正在意的,并不是去哪里,而是能不能玩得开心,会不会发生惊喜。
在拥挤的景区里,我们为排队而烦躁,孩子却会因为路边摊有喜欢的冰激凌而开心。
我们拿着手机拍照打卡,孩子却更渴望玩玩滑梯、喂喂动物、捡捡石头。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得好:
“儿童看见的从来不是我们眼中的世界。”
我们精心规划旅行攻略,满心期待孩子能领略壮丽的风景。
可孩子想要的,不过去到不常待的地方,有些新奇的体验。
与其你苦心孤诣地给孩子选出行目的地,不如在行程中加上一些有趣的事儿。
不管是DIY手工、捞小鱼这样的“动手活动”,还是钻树洞、走吊桥这样的“小小冒险”,抑或是玩水、玩沙、闻花香这样的“感官体验”……
都会让孩子从心底里觉得有趣。
至于你们是在门口公园,还是在著名景点,其实也就没那么重要了。
真正有意义的陪伴,从来不在于目的地的名气与景色,而在于家长能否走进孩子的童真世界,与他们共享每一个微小的发现。
2与行程满满相比,情绪更重要
有时候,家长吐槽,哎真是带了个祖宗出门,去哪儿都耍小脾气。
但孩子有时候也会默默生气,哎真是跟了个祖宗出门,好不容易休息了,非要来个特种兵旅行。
对此,网友@薇薇,就深有体会。
最近,她刚带着儿子完成了一次“史诗级甘肃亲子旅行”。
但回家后,她说的第一句话却是:
“我不是在旅行,是在渡劫……”
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来,薇薇家住昆明,这好不容易到了暑假,就想给孩子安排一个浪漫而充实的假期——
“去甘肃看卫星发射!”
但是,这趟旅行怎么走的呢?
昆明飞兰州,兰州转嘉峪关,5.5小时。
嘉峪关到东风航天城,坐大巴4小时,自驾也得3.5小时。
到了额济纳旗那片沙漠,暴晒40℃,干热风一吹,连仙人掌都自闭。
往返车程8小时,卫星发射1分钟,孩子后来说了一句:
“妈,我想回家写作业。”
薇薇一开始以为自己在培养航天梦想,实际上孩子在脑补逃离计划。
薇薇在朋友圈发“为梦想奔赴千里”,现实是孩子在大巴上吐了三次。
她以为孩子能记住的火箭和卫星……
实际上,孩子只记得自己屁股在车上磨出了老茧。
甚至,孩子唯一笑的时候,就是吃到牛肉面的那一刻。
幸运的是,她儿子并没有大哭大闹,只是没那么高兴。
但很多家长朋友,就没那么幸运了。
自己苦哈哈安排了满满的行程,结果自家小朋友不是哭闹就是黑脸。
你以为自己好心喂给狗吃了,其实是人家孩子在乎的根本不是行程满不满,有没有教育意义。
人家更在乎的是,能不能拥有假期的快乐,如果累了、无聊了,爸妈是会安抚,还是会责备他们不听话。
有时候,好心情才是能快乐玩耍的强动力。
此时此刻,家长或许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想:
——是提前告知行程的时长?还是积极去接纳孩子的情绪?
哪怕,你只是说一句:
“走了这么久是累了,我们坐下歇会儿吧。”
都会比你安排上满满的行程,要重要得多。
而孩子从你身上学习的这些处理情绪的能力,也会对他们的长远发展而言,大有裨益。
3与大包大揽相比,自主更重要
出去玩,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你有没有一味地“大包大揽”。
去哪儿你决定,玩什么你决定,选什么交通方式你决定,吃什么还是你决定。
这样的出行,有时候真的会逼得孩子喘不过气来。
对小朋友而言,与家长包办一场豪华出游相比,自己能做主才是真正的小骄傲。
这不,前两天同事阿昕家的小朋友,在小升初的考试中发挥得不错。
她就想着,好不容易有个没作业的假期,就请请年假,带着孩子出去玩玩吧。
青岛,北戴河什么的,都是不错的选择。
但是,一问小姑娘想去哪儿玩,对方直言——想回河南老家。
阿昕很是纳闷。
毕竟老家交通不算方便——坐了高铁,还得转大巴;
老家的温度不算清凉——闷热的环境,还没空调。
她刚想质疑,但又耐着性子沟通了两句,问女儿为啥想回老家。
谁知道,小姑娘只是说想外公外婆了。
甚至,小姑娘表示,如果爸爸妈妈都没时间,她就自己回,反正路线什么的她都清楚。
这时,阿昕才恍然大悟,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只想去看外面的大山大河,还有一些孩子更想利用假期去看看好久没见的亲人。
这还有什么不能应允的呢?
很快,阿昕老公就请了假,带着小姑娘回老家。
一路上,教她怎么买票,怎么用身份证刷高铁,怎么换乘,怎么在饿了的时候买到好吃的……
小姑娘也听得饶有兴致,直言这次暑假没白过。
不管老家会不会热,路程会不会折腾,这次自主选择的出行已然成为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其实,在亲子游中,关于谁来决策,早以悄悄完成着一场“权利转移”。
曾经,很多人都默认妈妈是家庭出游的主要决策者。
但最近,很多半大的孩子,都正在成为出行的主导者。
因为,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认同那句话——
“未来属于那些在今天做出正确决策的人。”
在旅行中,不仅能很好的培养孩子的决策能力,还能让他们选到更适合自己的出行方式。
而且,谁小时候不喜欢当个能够自主撒欢的野孩子呢?
所以出门玩,别再搞什么全流程安排了。
设计几个“孩子自己做主”的小决策:
选露营地,做一顿午饭,自己讲个导游词。
孩子觉得爽,你也会觉得:
“看!我家孩子自己做出来的!”
4放下焦虑,回归玩耍的本真
对很多家长朋友而言,在这个景观时代,暑期不带孩子出个门,不仅对不起孩子,也对不起朋友圈。
而且,大家伙心中总绷紧一根弦:
生怕孩子错过任何“有意义”的体验。
此时此刻,旅行不再是放松与探索,反而成了精心设计的教育项目。
从故宫到卢浮宫,从自然博物馆到科技馆,每一处都被赋予了厚重的期待。
但其实,玩就是玩,何必要赋予那么多你心中的定义。
孩子的快乐,有时候真的很简单。
可以是单纯的有趣,可以是单纯的开心,亦可以是小小的放飞自我。
当你想通后,会发现,远方不远方的,也就没那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