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朝杯”抗战胜利暨商河解放80周年征文175
虎头要塞:对日寇的最后一战(散记)
二月梅

时值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我忽然萌生了一定要去东北凭吊一次那场对日寇的最后一战、亦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之地的黑龙江省虎林市虎头要塞的想法。这个念头如同一颗螺丝钉遇到了一块大磁铁,巨大的磁场在强烈地吸引着我。其实,多年前本有个去看虎头要塞的机会,那次是我带队去珍宝岛考察一件事情,曾路过虎头要塞,只是由于时间匆忙而与它失之交臂。后来想再去弥补这个缺憾始终未能如愿。抗战胜利80周年是个很重要的纪念节点,所以去看虎头要塞的想法也就更加强烈了起来。
为了能把这个事情办好,我除了约两位好友同行,还与在哈尔滨的一位老同学取得了联系,请他给提供些方便,这位老同学欣然应允,并说在哈尔滨迎接我们,还说要请个专家一块去,给我们好好讲讲。

波音客机由济南起飞,天空澄碧如洗。机翼下华北平原的脉络渐渐隐没,当舷窗下终于铺展开松嫩平原无垠的绿毯时,哈尔滨到了。在机场,老同学如期接机,简单午餐后,旋即登上了北行的绿皮列车。老同学请来的东北抗联研究会的王先生,已在车上等候我们了。我们几位共同坐在绿皮客车的包厢内,又体验到了已十多年没有体验的,列车哐当、哐当的声音,车窗外的风景从都市的喧嚣渐次退潮为平原的辽阔,接着又悄悄换上了山岭的起伏。

在车上,随行的王先生自我介绍后,接着就讲起了虎头要塞的情况。他说:虎头要塞,位于虎林市虎头镇西北隅,雄视着对岸的俄罗斯伊曼市,扼守着乌苏里江与完达山脉交汇之处。日军自1934年起,耗费6年多光阴,役使万千中国劳工与战俘的血肉之躯,于此构筑起一座庞大而残忍的、地下迷宫般的作战要塞,意在控制中国,扼制苏联。这个要塞其规模之巨,阵地之坚,被称为“东方马其诺”。乌苏里江在这里拐出一道苍劲的弧线,要塞在中俄边境的咽喉上,往前一步是开阔的江域,往后是绵延的山脉,天然成了水陆锁钥要地。控制这片水域,便能扼住远东铁路与松花江航运的联络;守住这片山地,就能将战线向东推至乌苏里江左岸。这便是它被觊觎的根由。作为日军“北进”战略的前沿支点,虎头要塞像一枚钢钉,钉在苏联远东的眼皮底下。一旦战事起,这里的炮火可封锁两江航道,装甲部队能沿丘陵快速推进,而纵深的山地又能构成梯次防御,战略价值如江底暗礁,沉默却致命。

王先生接着说: 1934年的寒雾里,铁锹与镐头的钝响撕开冻土。数十万中国劳工从关内、从东北各地被驱赶过来,他们的脚印在雪地里冻成暗红的斑,最终融进要塞的钢筋水泥。这些人里,有农民、有矿工,有被强征的学生,没人知道确切数字,只知到1939年要塞主体落成时,工地上的炊烟已稀得像断线的风筝。6年时间,他们用血肉与冻土较劲,把花岗岩山体凿成蜂窝,让混凝土在零下三十度的严寒里凝固成永恒的冷硬。
整个要塞铺开约100多平方公里,它像一头匍匐的巨兽,分作三层:地表是纵横的战壕与明碉,200多座碉堡如蘑菇般从丘陵里钻出,宛如巨兽的鳞甲;反坦克壕像巨大的犁痕,蜿蜒在开阔地上;核心阵地密布虎北山、虎西山、虎啸山各处,地道纵横交错,总长逾十二公里;最醒目的是那座410毫米的榴弹炮阵地,据说当年这门“亚洲第一炮”能将一吨重的炮弹打到20公里外。地下工事,深藏地下达20多米,有毒气室、弹药库、兵营、医院……种种设施都在不见天日的岩层深处狰狞罗列。最核心的是猛虎山地下30米深的指挥部,混凝土墙厚达3米,能抵御重炮轰击,内部有发电站、蓄水池、甚至还有手术室与澡堂,电话线如神经般牵向各个阵地,构成一个自给自足的地下王国。总之,虎头要塞的每一块混凝土里,都藏着两个故事:一个关于战略家的野心,一个关于千万人的苦难。

午夜时分,列车到达虎林市,我们夜宿该市。第二天一早便乘车直去虎头要塞了。

来到要塞,顿感阴风扑面。我们由猛虎山一处幽深的坑道口钻入。潮湿腥浊的空气瞬间包裹了全身,光线骤然被吞噬,唯余壁上几盏惨淡的灯勉强驱散着无边的幽暗。这时,王先生又给我们当起了导游,他的声音在密闭潮湿的空间里显得格外清晰:“当年,日寇就是在这不见天日的牢笼里,做着顽抗到底的迷梦。”脚下坑洼不平,寒气自脚底直透上来。我们摸索着前行,依次探看了阴森的士兵起居处、巨大的弹药仓库、污秽难言的炊事房,以及那令人脊背发凉、散发着无形死亡气息的毒气储藏室。每一步踏下去,都像踩在历史未曾愈合的创口之上。


王先生引领我们在一处稍宽敞的地下空间停了下来,昏黄的灯光照亮了他肃穆的面容。他沉缓地讲解道:“时间回溯到1945年8月,世界反法西斯战场早已曙光遍洒,欧洲战事已尘埃落定,法西斯轴心只剩下日本在作困兽之斗。8月9日零时,百万苏联红军以雷霆万钧之势,分三路突入中国东北,对盘踞于此的日本关东军发起了摧枯拉朽的‘八月风暴’。”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我们每一张凝重的脸。“而虎头要塞,正是苏军铁拳砸向的最顽固的一块硬核!苏军远东第一方面军麾下的第35集团军,以数万之众,携重炮、坦克、火焰喷射器,将这座疯狂的要塞团团围困。而据守其中的,是日军第15国境守备队主力1440名亡命之徒,他们接到死守到底、‘玉碎’效忠的疯狂命令。于是,一场惨烈到令人窒息的攻防战在乌苏里江畔轰然爆发。苏军首先以铺天盖地的炮火覆盖了要塞地表所有可见目标,意图以雷霆万均之势摧毁其抵抗能力。然而,日军早已龟缩至深藏地下的坚固工事之中,如同钻入岩缝的毒虫,地表狂轰滥炸收效甚微。炮火过后,苏军步兵在坦克掩护下发起冲击,立时便陷入日寇精心布设的交叉火网之中。地面上看似沉寂的废墟里,骤然喷射出无数条致命的火舌,许多年轻的苏军士兵倒在了冲锋的路上,鲜血染红了要塞前的黑土。战斗最惨烈之处,就在我们脚下的猛虎山主阵地。”王先生的声音带着一种穿透岩壁的沉重。“日军依托着复杂的地下坑道和密如蛛网的射击孔,抵抗异常顽强。苏军每夺取一个火力点、一段坑道,都要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面对这啃不动的硬核桃,苏军改变了战术。他们组织起精悍的强攻小组,顶着日军疯狂的射击,将成捆的手榴弹、炸药包,以及令人闻风丧胆的火焰喷射器,塞进一个个喷射着火舌的洞口。烈焰咆哮着席卷坑道深处,吞噬氧气,烧灼着一切,日军的惨嚎与弹药被引爆的巨响混成一片。同时,工兵部队冒着弹雨,在坚固的混凝土工事顶部钻孔,实施定点爆破。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钢筋水泥的堡垒被炸开巨大的缺口,浓烟烈火裹挟着死亡灌入其中。地面争夺反复拉锯,每一寸焦土都被鲜血反复浸泡。日军依托地下迷宫负隅顽抗,战斗从8月9日一直延续到8月26日。直至这天上午,顽抗了17个昼夜的日军指挥中枢才被苏军最终捣毁,要塞枪声彻底平息。是役,苏军伤亡千余,而守备日军除53人侥幸被俘外,其余1387人全部被歼。”



王先生接着讲: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日本天皇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所谓“玉音放送”早已响彻世界之时,虎头要塞的守军因通讯断绝,竟浑然不知,仍在地狱般的烈火中做着无谓的抵抗和垂死挣扎。这场战斗比日军投降晚了11天,这迟来的终结,使得虎头要塞成为对日寇的最后一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名副其实的最后战场。

当我们问及中国军民在此役中的作用时,王先生神情中透出深沉的敬意:中国军民在这次战役中同样作出了重大贡献。一是直接的军事配合。彼时东北抗联主力虽撤到苏联境内休整,但仍有部分部队和地下工作者直接参加了战斗。如抗联第88旅,派遣290余名指战员编入了苏军先遣队,炸毁了“亚洲第一炮”,参与了对虎头要塞的攻坚作战。抗联战士凭借对当地地形的熟悉,承担了侦察敌情、引导苏军炮火等关键任务。据史料记载,抗联第10先遣队空降至虎头东麓后,通过无线电向苏军指挥部实时传递日军火力点位置,使苏军喀秋莎火箭炮的命中率大幅提高,有效减少了进攻伤亡。二是长期抗战的战略牵制作用。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持续14年牵制了日本陆军主力。至1945年,仍有约120万日军深陷中国战场,这使得日本无法将更多兵力调往远东对抗苏联。俄罗斯总统普京曾指出:“正是中国牵制了日本军国主义者的庞大兵力,从而使苏联能够集中力量粉碎欧洲的纳粹主义。”这种战略牵制为苏军在1945年8月发动远东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若日本能将更多关东军投入对苏作战,苏军攻克虎头要塞等防御体系的难度将显著增加。三是情报协作与敌后破坏。抗联与苏军的情报合作贯穿战役全程。早在1940年,抗联就通过地下交通站向苏军传递虎头要塞的修筑进度、兵力部署等核心情报。例如,抗联战士王柯巴、刘国昌等人伪装成劳工潜入要塞工地,成功获取了日军地下隧洞的施工图纸,最终与苏军合力爆破,挫败了日军通过乌苏里江江底隧洞偷袭苏联的计划。此外,抗联在要塞修建期间多次组织劳工暴动,仅1938年一次行动就解救200余名劳工,其中70余人加入抗联,直接削弱了日军的后勤保障能力。四是军民协同的后勤支援。尽管当时东北处于日本殖民统治下,中国民众仍以各种方式支援作战。据虎头要塞博物馆史料记载,当地村民冒着生命危险为苏军和抗联提供粮食、向导等支持。此外,抗联在长期斗争中建立的地下交通网络,为苏军运输弹药、药品等物资提供了隐蔽通道。所以,中国方面通过多维度的贡献,与苏军共同终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战场。正如虎头要塞博物馆碑文所述:“这场胜利属于所有为自由而战的人们。”这种跨国界的反法西斯合作精神,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从地下工事走出来后,正午的阳光刺得眼睛几乎都睁不开。地面上,战争留下的巨大弹坑依然触目惊心,似乎仍在沉默地诉说着钢铁与血肉的碰撞。我们默默走向猛虎山顶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纪念碑”。那花岗岩碑体在辽阔的蓝天下肃然挺立,直指苍穹。碑身正面,“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纪念碑”13个大字凝重如铁。我缓步上前,将一束素洁的白菊花轻轻安放在碑座之下,并深深地敬拜三鞠躬。微风吹过,花瓣轻轻颤动,仿佛在与沉睡的英魂低语。环顾四周,当年的激战之地,如今草木繁盛,绿意盎然。乌苏里江在不远处无声奔流,水光潋滟,倒映着中俄两岸的宁静风光。历史与现实,死亡与生存,在这片曾被战火熏燃的土地上,形成了如此强烈而无声的对话。

立于虎头要塞之上,江风浩荡,吹拂着纪念碑前静默的我们。八十载光阴,足以让惊心动魄的炮火化作教科书上冷静的文字,足以让烧焦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然而,那深入地下30米的幽暗坑道,那石壁上永远无法洗净的硝烟与血痕,却如大地深处一道永不愈合的隐秘伤口,时时提醒着来者:和平的晨曦,并非理所当然地降临于每一个清晨。日本帝国主义给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实在太大了!他们惨无人道的罪行罄竹难书!然而,多行不义必自毙,正义必将战胜邪恶。那场终结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火硝烟虽早已散尽,但历史从不曾真正远去,它只是沉潜于我们脚下。它也告诉我们,和平是用无数人的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要珍惜和平、守护和平,同时,更期望我们的国家能越来越强大,更有力量来维护和平、保卫和平。
向在抗日战争中所有为国捐躯的英雄们和遇难同胞们默哀、致敬。

(写于2025年7月18日泉城济南)


作者简介,二月梅,山东邹城人,研究生学历,山东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链接:
“今朝杯”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
暨庆祝商河解放80周年主题征文启事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商河县解放80周年和济南今朝酒业创办80周年。为弘扬伟大抗战精神,铭记历史,讴歌新时代,特举办“今朝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暨庆祝商河解放8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
启事如下:
一、活动主题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暨庆祝商河解放80周年
二、组织单位
指导单位:济南市文联
济南市作家协会
主办单位:山东省写作学会
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商河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承办单位:商河县作家协会
商河县教育体育局
商河县退役军人事务局
协办单位:山东麦德森传媒集团
济南飞鹤玻璃制品工艺制品有限公司
山东新合成包装有限公司
独家冠名:济南今朝酒业有限公司
三、征稿体裁
本次征文限诗歌、散文两种体裁。突出思想性、文学性、时代性。散文要求3000字以内,诗歌要求50行以内,古体诗和新诗均可。
四、稿件要求
所有作品必须原创首发,若发现抄袭或一稿多投者,取消活动参赛资格;
来稿须注明“今朝杯征文”字样,文后注明作者200字以内简介、单位、电话等信息;
投稿一律用真实姓名,化名重复者不予评审;
散文限每人1篇,诗歌限2首。
五、征稿时间及邮箱、微信
2024年10月3日起至2025年8月31日
散文投稿联系人、电话、邮箱、微信:
王连勇13210500123(微信同手机号) shwynj431@163.com
诗歌投稿联系人、电话、微信:
廉德忠 15553168276(微信同手机号)
六、作品刊发及评奖
本次征文将为应征作品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设立专栏刊发推介,择优在其他报刊媒体推荐发表,获奖作品将有机会入选《商河文艺年鉴(2024)》。
七、奖项设置
分设成人组和学生组,其中,散文诗歌分别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优秀奖15名,学生组另设优秀组织奖1名。获奖名单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发布。
八、颁奖
所有获奖者将在泉城济南举行隆重的颁奖典礼,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2024年10月3日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