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是人类自古至今的头等大事。一个地方能给人提供吃,便算得上一个好地方;若能让人吃饱咥美,就足可称为“天府之国”了,比如四川盆地,比如关中平原。
除了大地板块的碰撞、升降原因外,关中平原也可以说是渭河冲积出来的。我总觉得这个渭字,跟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渭字索性就是胃字演化来的。这么说吧,渭水滋润的关中平原,是天下最让胃舒服的地方。口腹之乐,人生首欲也,所以才有那么多帝王,拼杀到关中来坐天下。
去年乘汽车上西藏,由西安到兰州,基本巡视了渭河中上游。途中的许多地名都带“渭”或“秦”,这才直观感悟出,秦帝国的发迹史,正是一卷沿渭河往下游拓展的历史。定都咸阳后,由于郑国渠的开凿,关中粮油大丰,秦人吃得饱饱的,“饭饱生余事”,于是就把天下统一了。
我无数次看见渭河。不过那一向是乘车,跨桥而过的。印象里的它,总是黄汤涌涌,不缓不急,河滩上也总有挖掘机大卡车掏沙运沙,如甲虫啃啮一条病龙。五年前,户县的一家酒厂邀去参观。因距渭河不远,所以晚饭后,便吆了男女数人,去看渭河。时在序秋,庄稼正在灌浆,那种特有的玉米香味让人怡然忘忧。可是一阵晚风刮来,酸臭的气味直钻鼻孔。“是谁家在杀猪,烫毛吗?”陪同者笑了,说:“到渭河啦!”
夕阳下的渭河,竟呈现一种黑色,浮泛着白色的泡沫,一簇一簇的,如残花败絮,让人心疼与心寒。这便是所谓的经济建设,所谓的大开发的结果。舆论上虽然一直喊叫治理它,而效果总是差强人意。理论上讲也很简单:关闭所有的污染源,再将人口外迁一半,你看渭河好也不好!可是,这能做到么?大自然本身具有强大的自疗功能,前提是你们人类,别来“抓”我,别来“搞”我。而这,却是不可能的。
有一个词语叫海晏河清,是太平盛世的别称。渭河绝对变清,可能性基本不存在。但是让它,不至于永远像现在这么浑浊熏人,并且每月总有几天泛清的日子,则是完全可能的。
临清流而赋诗,荡双桨而放歌,让我们心向往之,为之努力吧。
【原载《中国水利报》2007年4月5日】
如今渭河之一景,可谓沧海桑田🌸
风雅萦回渭河柳,俊才出入朱雀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