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近日,在结束“中小学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理念理论实践——在衡水探寻教育的第二种活法”,当代教育思想家及实践家孟国泰先生又深入到高一39班进行“己文化”“对子文化”建设,并分享了“高快作文的秘密”。孩子们以“自信自立”或“守正创新”为题进行了现场作文和互批互改,字里行间尽显青春活力与思想张力。今选“今日高快作文之星”宋楚玉的作文稿,以飨读友。
纵观千古,唯有恒新方能维持繁荣昌盛。教育作为民生之大计,必须以创新为旨归,不断进步,迎来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实现中华儿女共同的中国梦。
创新并非凭空臆造,而是要汲取古人智慧,并将其融入现代核心价值体系之中。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中,起初以培养基本技能为主,但随着时代发展,这种方式因无法满足现代需求而逐渐被替代。我们曾尝试照搬外国教育模式,然而经过时间的检验,证明此路不通。于是,我们应从根本上探寻适合中国教育发展的道路,将其发展起点置于先秦时期。从孟子等思想家的言论中提取精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观点便是其中的典范。如今,众多学科类型、丰富的组合以及多样的发展方向,无不彰显出古人对教育的独特见解。
创新与教育相辅相成,只有不断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才能为时代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承载时代的重托。教育应从学生的情智中挖掘创新的潜力,并在创新过程中寻找平衡与和谐,进而实现对人才的全面培养。智是学习的基本条件,人皆有智,只是存在高低差异;情则是学习的保障,为学习提供动力源泉。只有兼具情感与智慧,才能成为优秀的学生。学习不仅仅是单纯地获取知识,更要注重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非仅仅局限于智力培养。由此可见,唯有教育与创新相互促进,才能让创新精神得以延续和传承。
以创新促进教育腾飞,需要大胆尝试与合理分析相结合。例如“三标课堂”,将个人融入对子,对子融入小组,小组融入班级,如此层层递进,充分发挥每个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贯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学习的根本条件在于自我,只有实现自我教育,才能让他人教育更好地辅助自身成长。
对课堂形式进行大胆尝试,同时对学生的需求与能力进行合理分析,这便是创新在教育领域的完美呈现。尽管有人认为中国的教育是应试教育,但不可否认的是,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国家需要的创造性人才,并不意味着教育的固化,反而为教育创新提供了助力。
以创新促进教育腾飞,才能探索出真正符合中国学生特点的教育方式。以“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助力每个学子实现个人的梦想,牢记“做好人”才能有“高分”,而高分始终是“做好人”的副产品!
青力点评
这篇文章以“创新与教育”为主题,立意明确,观点鲜明,强调创新对教育发展的重要性。作者从历史与现实角度阐述创新的内涵,提出教育应从学生的“情和智”出发,培养创新精神与核心素养,同时结合“三标课堂”,探讨创新在教育中的实践路径。文章结构清晰,论证较充分,具有启发性,对教育创新的思考具很有价值。
责编:唐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