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雨巷文学社

北悉尼街区
同在一间屋檐下
作者:景云(澳洲悉尼)
那是一个阳光和煦、微风挥洒芳香的春日,我们的车停在北悉尼的一栋老宅前。在这里我们渡过了来澳洲后的最初日子。这里房前屋后都印着我们的足迹,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遗留着我们青春的记忆。
如今,百年老宅早已物是人非。院墙倒塌,墙皮脱落,花园里荒草丛生,藤蔓缠绕着斑驳的栅栏,树木恣意疯长。几只乌鸦栖在屋檐上,低声哀鸣,整个庭院显得凄凉而无生气。显然,这里已久无人居。我们的房东维克与克里斯缇娜还在吗?他们如今该是九十高龄了。想到此,不敢贸然叩门,只在Google上搜索了这座老宅的交易记录。果然,屋子刚刚售出——他们,早已离开。
他们或许住进了养老院,或许,已经离世。我不敢细想,只在门前徘徊踟蹰,任思绪回到三十多年前,那些生活的片段纷至沓来。
80年代末,我与先生即将结束“在水一方”的日子,临行前收到他的来信:“房子已经租好,房东是我们医院的清洁工夫妇,来自南斯拉夫。他们很和善,家离医院不远。”他的喜悦透过字句传来,让我心安。
我们抵达悉尼那天,正是岁末清晨。车子刚停在那座花园洋房前,一对老人迎了出来。老太太亲切地拉住我的手:“你好,很高兴见到你,欢迎你们来澳洲。”她又拥抱女儿,连连称赞:“你太可爱了!”
她就是克里斯缇娜,五十多岁,风韵犹存,慈眉善目,笑容可掬,令人如沐春风。她身边的丈夫维克高大健壮,沉默寡言,只是微笑着站着,看起来朴实敦厚。
那是一栋典型的老式花园洋房,草坪修剪整齐,蓝花楹花开正盛,紫雾笼罩院落,芒果树、柠檬树枝头挂满果实,花香随风而来,沁人心脾。
推门入屋,是一条铺着红地毯的长廊,两侧墙上挂着几幅画。室内有客厅、五个卧室、两个洗澡间,最里面是厨房和餐厅。克里斯缇娜为我们准备了一桌丰盛的大餐,从那一天起,我们在澳洲真正“安顿”了下来。
空闲时,我们常围坐在屋檐下的长桌边,品尝中西小吃,欣赏花园四季花木,交流彼此的往事。克里斯缇娜讲起他们在南斯拉夫的童年与青年,二十多岁时跨海而来,漂泊一个多月才抵达悉尼。
两人都在皇家北海岸医院找到清洁工的工作,一干就是几十年。他们是第一代移民,生活虽艰辛,但衣食无忧。90年代初,医院职工餐厅食品丰富、价格低廉,职工休息室冰箱里常年供应免费的牛奶、鸡蛋、奶酪和面包,这些让他们节省了不少开销。奋斗数年后,购得洋房与汽车,和我们认识时,他们已属小康之家。
每天凌晨三点,维克的老爷车便在车库轰鸣,然后驶入黎明前的黑暗。我们知道,他们去上班了。下午三点,两人拖着疲惫回家,而我们上班下班与他们错开,见面的时间并不多。
只有女儿与他们相处的时间较多。她刚入小学,每天三点放学后,先生匆匆接她回家,再回到实验室。克里斯缇娜则义务照顾她,递上一杯橙汁、一盘饼干,小姑娘坐在门前台阶上吃饱喝足,才做功课、玩耍。
有时她们也“聊天”,尽管女儿刚到澳洲,词汇有限,却发音准确——
“Sit down, Liya。”克里斯缇娜常带着异国口音说。
“No, no, sit down here。”女儿拉长音纠正她的发音,惹得维克在一旁哈哈大笑。
渐渐地,女儿特别依恋克里斯缇娜,黏着她讲故事。我们就像一个三代之家,虽然没有血缘关系、肤色各异,却同住一个屋檐下,亲如一家。若不是克里斯缇娜的帮忙,那段日子我们会艰难许多。
然而,平静终被打破。
那天克里斯缇娜和维克去上班了,门铃响起。我透过门上的玻璃望见,一位两米高的青年,披肩长发、背着吉他。他自称是克里斯缇娜的儿子吉米。我打开门,他身后一位女孩钻了进来,瘦弱、脸色苍白,眼球凸出,脖子细长,身形孱弱。她一身黑衣,袒胸露腹,却毫无曲线,像一个尚未发育的中学生。
他们什么也没说,径直进了克里斯缇娜的房间。
克里斯缇娜回家后告诉我,那女孩叫芭芭拉,是吉米在酒吧认识的女友,她在酒吧唱歌,吉米为她伴奏。
从此,屋内不再宁静。老人凌晨上班,年轻人凌晨回家。汽车声、开门声、洗澡声,此起彼伏,难以入眠。
白天,吉米和芭芭拉常抱着音响进浴室,两人鸳鸯浴几个小时,笑闹声与音乐声惊动邻居报警。厨房也变得凌乱不堪,锅碗瓢盆随处堆放,水槽里堆满没洗的碗盘。
克里斯缇娜无奈地摇头:“对不起,打扰你们了。不过别担心,他们很快就搬走。”她歉意地说,而我们心中烦躁,却无法与她感同身受——我们与吉米之间,隔着文化与价值的鸿沟。
就在我们束手无策时,先生工作变动。我们决定搬家。
告别那天,克里斯缇娜红了眼圈,送我一个水晶果盘,再三叮嘱:“要常回来看看。”
几年后,我们去北悉尼办事,顺道去看望他们。老人们明显苍老许多,都已退休,吉米与芭芭拉也搬走了。
三十多年过去,我们也到了克里斯缇娜与维克当年的年纪,才真正理解他们的包容与坚韧。他们的爱跨越了血缘、种族与国界,宽广而深沉,让我们深深敬佩。
克里斯缇娜,维克——你们现在在哪里呢?虽然多年未见,但与你们同在一间屋檐下,共赏花开花落,聆听雨声滴答的日子,将伴我终生。
2025年7月17日

北悉尼一角

作者简介
景云:本名侯景云, 中国作家协会黑龙江分会会员,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华文作家协会会员,80年代曾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北方文学》,《黑龙江日报》等全国各地报刊发表诗歌,散文,报告文学作品。其中部分作品被收入作家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诗文集。 1986 年参加全国青年文学创作会议。著有诗集《柳笛》,散文集《人在天涯》。1989 年底定居悉尼,是当时《华联时报》的专栏作家,作品散见于《华声周报》《满江红》《大世界》《自立快报》等悉尼当时的报刊杂志。近年来的作品在《华文月刊》,《荒岛星空》,《作家联盟》,《长三角先锋文学》《搜狐网》,《冯站长之家》,《都市头条》,《流动彩盘》以及新南威尔士华文作家协会会刊《南极星》等报刊与网络平台发布与转载。

投稿须知:
1.本刊为公益平台,欢迎公益投稿。
2.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原创作品,严禁抄袭,文责自负。
3.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首发作品。
4.本平台刊发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文学评论,书法、绘画等。
5.投稿作品一经刊登,本刊以及中国雨巷文学所属机构均有使用、出版之权利。
6.投稿作品7日后未刊登,作者可自行处理,本刊概不退稿。
投稿须提供:
1.文本、2.作者简介、照片
3.朗诵者简介、照片,4.诵读音频、视频
投稿联系热线:13306500910
中国雨巷文学社
首席顾问:黄健 、特别顾问:周绍志
顾问:毛建一、 邓国安、徐勤
海外顾问:鄧瑛(德国)、王静(英国)
社长:陈继业
副社长:孙建胜(兼秘书长)
副社长:刘虹、王木清、李君
雨巷文学编辑部
总编:陈继业(兼)
主编:韩菜菜、朱双碧
本期编辑:陈继业
(2025年 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