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互泰”乃新型社会学科
文/古广祥
(香港新闻出版社)
受极端气候影响,今年“七月六日苦炎蒸,对食暂餐还不能”甚于往年。然,斯非独气候之变,实乃人道与天道相睽之征也。人岂可以“物哀为美”?人作为社会性动物,如何在“自然存在”与“人类生存”之间实现精神上的超越,并在“顺应自然”与“制天命而用之”的循环里探寻共生的契约与出口,成为亟待思考之关键。
语曰:赫赫炎官张伞,啾啾赤帝骑龙。人类如何重构“天人互泰”之和谐,让“生态意识”渗透在社会肌理,将“可持续发展”从抽象的观念,转化为人们“安身立命”的生存理念。兹撰本草对联阐释民众对“降温伦理学”的诉求,规则重字联曰:
半夏/引无/凉藤,连/连/连,白眉/昂吊/知风草;
常山/营实/热草,信/信/信,焦子/渴留/解暑藤。
上联:“半夏”,夏时长度;“引无”,法之欠缺;“凉藤”,千层之实;“连”,表象之领悟;“白眉”,长者是也;“昂吊”,宏观意识;“知风草”,抽象之因。
下联:“常山”,固有之境;“营实”,既之表述;“热草”,八角之状;“信”,民之共识。“焦子”,青年是也;“渴留”,具象需求;“解暑藤”,主观之果。

当下全球共陷“无凉藤”“多热草”之境,“常山”失其常,“热草”滋其势。“日光煮水复成汤,此外何处能清凉?这种“热力殖民主义”之果,实乃人类中心主义政治哲学之产物,亦谓“天人关系”断裂之延续。“焦子”渴求避暑方式,“白眉”重视避暑权益,属于对生态伦理之叩问。如何预警?如何坚守?人们可在“连连连”理论觉醒与“信信信”行动中,找到自然不是“可计算的资源库”,而是“支撑生存的本体”之“共在性”认识。
工业文明导致天人关系失衡,正如古人所言:“分形非奇哉?用物者饱物虚耳。”面对“这里连阴影都在燃烧”之残酷现实,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提出警示:“气候变暖的时代结束,气候滚烫的时代到来。”毛泽东说过:“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凡此种种,人类应对“现代性困境”进行反思,最终形成“循天理、尽人事、达互泰”的《本草气候行动纲领》。碳排放不是数字,而是未来的代价,全球热,热,热,已威胁人类生存及改变人们之生活方式。有本草对联为证,联曰:
怀/利如,日铸/多邦/温物;
服/知了,人言/远客/热皮。
上联:“怀”,动词,察物之表象;“利如”,现象陈述;“日铸”,日头之力;“多邦”,无疆界;“温物”,客观之物。
下联:“服”,动词,览物之结果;“知了”,认知革命;“人言”,公众舆论;“远客”,众人群;“热皮”,体感认知。
今之气象常为“四季皆如夏,一雨便是秋”,这种极端气候正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以及给子孙后代更多的苦难。对此,前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提出警示:“气候变化是人类行为所致,因此,理应由我们人类来解决这个问题。

然,事物总是“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人类如何“存在即矛盾”中和谐生存,既要成为“解暑藤”的培育者,又要避免沦为“热草”的共谋者。这就要人人执行“自然降温伦理学”,唯此为大,唯此共行,方可在矛盾“普遍性”中找到“特殊性”之哲学调和。成功不必在我,愿每一位有识之士都成为环保英雄。
2025年7月18日写于古公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