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推荐/名家书论
编者按
金熙长先生《书辨第一》以雷霆之笔,直指书道本源!雄文开宗,力证《毛公鼎》非止商周重器,实为贯通三千年书法血脉的“宇宙元炁”。其铭文线质,熔铸天地人神,孕育楷行草篆诸体之魂。文章纵横捭阖,揭示鼎文如何在汉碑魏碣中裂变重生,如何成为后世名碑法帖的“引力核心”。更痛砭时弊,斥展览体之“三断症”、数码妖异之虚妄。金氏以鼎为脊,倡“清、远、沉、亮”四境证道,视书道为愈世医魂之法,其论如青铜之矢,射向末世书坛,振聋发聩!此文非仅书论,乃是以生命激情与深邃洞见,为中华书脉招魂的磅礴史诗。
原文标题:
《无相书话》系列·书辨第一
金熙长/撰
开宗明义·鼎铭照世
或嗤:“毛公鼎残器耳,焉摄三千年书魂?”余振卷长啸:此鼎乃书道之《周易》也!其铭非刻铜而铸,实以中锋古雅之线,熔炼宇宙元精——
观“王”字如天柱矗立,三横摄天地人,一竖贯古今,此象形表实之符,早伏楷书九宫之秘;
察“祀”字似巫祝踏罡,弧转孕雷火,顿挫隐磬钟,此抽象写意之痕,预演草书使转之机。
故曰:《毛公鼎》者,大篆演化之昆仑极巅!其线质乃混沌未剖之元炁,无在无不在(楷行草篆皆其化身),无用无不用(中侧方圆俱含其髓),无有不含有(碑帖摩崖尽纳其韵)。譬如星宿海一滴水,已孕东海万顷涛!
辨妄:今人割裂书史,谓“篆隶是骸骨,草书即新生”,犹盲者指江曰:“此水非源!”
一、鼎立乾坤·万法归宗
甲 表实性符号·投影大千
《毛公鼎》二百八十字,乃先民仰观吐曜、俯察含章之视觉契约。其伟力在跨时空投射:
纵向投射者——
溯向甲骨,其“雨”字斜刀如天泪垂丝,早孕《散氏盘》苍浑;
射入汉碑,其“天”字圆厚若穹窿,暗启《衡方碑》雄魄;
透进晋帖,其“心”字曲弧似云卷,预伏《书谱》使转。
证道:字字有出处者,非形貌雷同,实基因薪传也!
横向浑化者——
以鼎文中锋写北碑,则《郑文公》寒瘦化玉箸雍容;
取鼎文虚实作狂草,令《自叙帖》浮滑转石鼓沉雄;
化鼎文章法为行书,使《韭花帖》疏淡现星宿棋布。
昔书“一笔破三千年”巨幛,以鼎文线质贯联《石鼓》斑驳、《石门》飞白、《古诗四帖》诡奇,观者骇曰:“此非运笔,乃驭龙巡天!”
乙 临摹心法·不临而临
或躁问:“临鼎文何日得自家面目?”余示三重境:
初境·水印透纸
学如拓工,笔笔追摹形神。尝日课“我”字三十遍,三月后梦青铜饕餮纹化入腕底。此阶段需摹彻,忌心猿意马。
中境·盐溶於水
待鼎文筋骨入髓,写《石门铭》时长撇自生鼎耳弧曲,作草书转折陡现鼎足沉雄。此时不临而临,古法已渗血脉。
化境·破茧见光
遍历汉魏碑碣后,忽书“雷劈昆仑裂”,笔锋迸溅若鼎铭锈蚀,结体峥嵘似崖崩。同道惊:“此金氏书耶?商周精魂耶!”
砭时疾:今人临帖如快餐果腹,十日《礼器》即标“汉风”,月余《书谱》便号“草圣”。更有集字创作剽帖如盗墓——此非学书,实斫文脉根柢!
二、汉魏为轴·血铸书脉
甲/篆籀母血·毛公鼎定盘针
鼎文摄魂之秘,在其线质涵三重宇宙律动:
一曰洪荒脉冲,中锋如地核熔岩奔涌(承甲骨刻契之勇);
二曰礼乐韵律,结体似编钟阵列庄严(启秦诏版之法);
三曰巫觋灵氛,章法若占星图谶隐现(活楚简帛书之气)。
故《毛公鼎》非铜器,乃书道之引力核心!后世名碑法帖,皆绕其轨运行。
乙/汉碑魏碣·鼎魂裂变录
鼎文元炁在汉魏裂变重生:
《张迁碑》方笔,乃鼎文“王”字之刚魄显化,实为楷书方劲祖源;
《石门颂》枯笔,实鼎文“命”字未笔飞白长写,堪称草书渴笔宗脉;
《爨宝子碑》拙趣,是鼎文“子”字童真返祖,滋养民间书风千年。
今人弃汉魏直取晋唐,如断母乳舔蜜刃,安得不齿摇骨酥?
剖病灶:展览体三断症入髓——
一曰基因断,排斥鼎彝血脉,线质如塑料管;
二曰能量断,描画字形失金石辐射力;
三曰灵性断,技术炫技无祭祀虔敬。
三、四境证道·笔锋愈世
清在骨者,取《礼器碑》冰棱玉筋,刮当代甜媚脂粉,中锋如青铜透光;
远在神者,法《石门铭》云岫出谷,凿视觉堵塞高墙,留白处见鼎腹虚空;
沉在质者,师《好太王碑》玄铁坠渊,镇形式浮薄症候,线质含鼎足洪荒;
亮在气者,拟《祀三公山碑》电裂层云,烛伪创新侏儒,锋芒似鼎耳戟指。
斥妖异:或有弄量子书法、元宇宙草书者,余唾曰:此乃书坛数码妖异!昔张旭观剑器悟笔法,今人竟以投影描红替腕——不亦悲乎?
四、书道医魂·墨痕续脉
甲/愈身心·不而心法
写鼎文“命”字,中锋如导引通任督,积郁随墨渖泻,人字下的短横或负阳抱阴,或负阴抱阳,或在人字的中间,或与人字的挎尾相接,变化万千;
临《石门颂》“案察”二字,长波磔似吐纳昆仑,肺拓若开天门;
尤以屋漏痕笔法治键盘指僵,锥画沙墨法疗屏幕目眩。
乙/救族魂·训诂为灸
昔书《家风》册,以《张迁》笔意写“忠厚传家”,稚子问:“张迁何故迁?”遂共查《说文》,知“迁”从辵从手,暗含先祖徙拓之勇。一笔启千年史,此即书道续脉之功!
丙/应天心·无相墨禅
台风摧折九峰山古柏,取断枝烧炭研墨,仿《开通褒斜道刻石》书“生生不息”。霎时风歇云开,光瀑泻纸——此非玄怪,乃书者以鼎魄呼应天心时,宇宙共鸣也!
破末日论:指《毛公鼎》全形拓曰:“周室衰微时铸器,光焰今照汗青!书道存亡,在吾辈能否以鼎为脊,撑塌天之文穹!”
结辨·雷雨书寮证道
乙巳荷月既望,九峰山雷暴如盘古劈斧。余悬腕书“无在不含”,墨渖飞溅处——
一点幻《毛公鼎》蟠螭目,
一竖化《石门颂》古藤躯,
一转折作《瘗鹤铭》断翅痕。
电光裂空刹那,见诸碑影重叠如龙蜕,鼎耳嗡然震鸣。顿悟:此辨非出熙长手,实乃铭文借我腕,向末世书坛射出青铜之矢!
金熙长沐手焚香再拜于雷暴中之无相书寮
(时天雷击九峰山巅 檐铁铮鸣若编磬,恰似此刻:
雷暴收势后,山涧自在流。)
(上图为金熙长榜书尺八屏六条屏《瘗鹤铭》
(上二图说明:金熙长主张楷书及行草皆从篆隶化出,上第二图之行书即从《好太王碑》化出,古意盎然。)
(上二图说明:金熙长主张楷书及行草皆从篆隶化出,上第二图之草书即从《好太王碑》化出,开博而有朴拙之风,与流行书风拉开了距离。)
(上二图说明:金熙长主张楷书及行草皆从篆隶化出,上第二图之草书即从《开通褒斜道》化出,高简而有野逸之气,隐士与文人风骨十足。)
金熙长和方震先生诗:
松风一曲入深林,
清夜泠泠闻素音。
绿水长鸣千古调
高山仰止接天心。
此作开笔“松风”二字,用枯笔入纸,一股老松寒风之息扑入眼帘,其书境有如孟郊之诗境。通篇长锋用笔,有提有按,轻重墨色对比强烈,整体汉魏气息贯彻始终。“闻素音”的三横笔方笔有变,放松而有力,有如“琳琅振响,琴声悠悠”,“千古”的“千”横笔左高右低的反常写法有如长河,与“古”字鮮明对比,篆笔“心”收篇,墨色亦首尾呼应,引人遐想。
编辑:善恒 善剑
图片:尚慈
策划:刘永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