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垦荒者的足迹
第一节 500荣军奉命屯垦
卧虎屯建场
作者:刘连成
新中国解放初期,正值开发北大荒的早期阶段。在东北解放战争中英勇负伤致残的解放军官兵们,以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克服身体残障,创建了一批荣军农场。1948年12月,随着东北解放战争的胜利结束,大批革命伤残军人(荣誉军人)亟需妥善安置。在中央军委和中共中央东北局的深切关怀下,东北人民政府成立了荣军工作委员会,由刘培植担任主任。各省亦相继以省主席为首设立荣军工作机构,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进荣军与复员军人的安置工作。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哈拉巴山下的辽西省荣军农场应运而生。
1949年6月中旬,随着一声汽笛长鸣,一列火车缓缓停靠在哈拉巴山西北30公里的卧虎屯火车站。一群身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服的战士走下站台,其中一位身材高挑、年约三十左右岁的军官格外引人注目——他正是辽西省荣军学校校长贾巨文。他带领着550名辽西省荣军学校学员官兵,从铁岭县(今辽宁省铁岭市)出发,奔赴这片人迹罕至的辽西省双辽大地,开启了在哈拉巴山下的垦荒征程。
1948年10月,贾巨文曾作为东北民主联军保安第一旅一团三营教导员,亲历了四战四平的激烈战斗。战后,他被调任辽西省荣军学校担任首任校长。随着学员们陆续结业,辽西省委为妥善安置这批功臣,决定组建辽西省荣军农场,保持部队建制,实行武装生产、战备待命。番号定为辽西省荣军农场。由于这批学员多为功勋卓著的老兵,管理难度较大,必须选一位德高望重、能镇得住场面的领导者。于是,曾在1938年随王震将军“359旅”在延安开垦南泥湾的贾巨文,毅然放弃了组织安排的天津工作机会,主动请缨,从铁岭县奔赴北大荒建场。场址暂定于卧虎屯。
场部暂时设在卧虎屯,原名为辽西省荣军农场,下属单位分布于卧虎屯周边的六家子、林马场、沈家窝棚等地。建场初期,农场坚持“自给自足”的经营方针,实行供给制分配方式,生产组织采用军事化管理,直属东北荣军工作委员会辽西省荣军管理处领导。首先成立中国共产党辽西省荣军农场党总支委员会,确保党的领导贯穿始终。一分场(当时称第一连)设在六家子;二分场(第二连)设在林马场和沈家窝铺(今双辽种羊场境内);三分场(第三连)则设在场部所在地卧虎屯。这三个分场以开垦土地为主,主要种植玉米、大豆和高粱。
此外,农场还设立了牧畜场(当时称独立一排),同样设在卧虎屯。这些荣军战士,都是在人民解放事业中流血负伤、积劳成疾的英雄。他们曾在战场上英勇杀敌,为消灭敌军七百余万、推翻反动政权立下赫赫战功。由于身体残疾无法继续服役,党和政府将他们安置于此,让他们在这片荒原上安家立业,建设新生活。他们中,有在战斗中被炮弹炸掉半个屁股的吴大福,有脸部受伤、嘴巴残缺的王大华,有因爆炸失去睾丸的周国松,还有腿部残留弹片、无法取出的付景和。他们被称为荣军农场的“四大残疾”。当时在垦荒队伍中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吴大福的屁股,王大华的嘴,周国松的睾丸,付景和的腿。”尽管身负重伤,他们仍意志坚定,积极响应党和毛主席“扩大生产,荣军参加经济建设”的号召,以战斗的姿态投身垦荒事业。
这些英雄们虽居功至伟,却从不居功自傲。他们在荒无人烟、蒿草丛生、常年积水的原野上,顶风冒雪,露宿风餐,顽强拼搏。为了解决饮水问题,他们赤身下水掏冰化雪;为了解决住宿问题,他们亲手挖掘窑洞。仅用了一个半月时间,便胜利完成了建场任务,收获苇子一千余吨、烧柴一百五十多吨、粪肥一千多车(马车)及数万元(东北币)副业收入,为农场的初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资基础。同时,在1163公顷的荒地上播下了玉米、高粱、大豆的种子,播下了希望的火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