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都南山秦腔于2023年3月成功列入青海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实至名归的背后总有一批为之而坚守喜爱的传承者。
在乐都东至民和,西接平安,北临湟水,南靠千年积雪的南山地区,群山连绵,沟壑纵横,分布着因势而居的大大小小的村落200多个,其中40多个村子自古以来锣鼓铿锵,秦腔悠扬。
南山秦腔之所以盛行而流传至今,与这里的人们对秦腔所持有的难以割舍的情结分不开,这里曾有一大批坚守这种艺术的男女老少的秦腔爱好者和表演者,他们一有时间和机会,就在家庭或村庄搭台唱戏,在这里至今还流传着“锣鼓不响,庄稼不长”的俗话;“有吃有喝不算年,舞龙唱戏才过年”的俗语。
每当逢年过节,南山一带村村搭台唱戏,铿锵的锣鼓,高亢的秦腔大戏山谷传响,不绝于耳。这一奇特的文化现象,与其说得力于秦腔赏心悦目的娱乐功能,莫如说发自于其所蕴含的深沉民族思想哲理以及浓烈的地域文化气韵。这种气韵既与当地民众的宗教信仰、情感心理极易发生共振,又构成一种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品格,更赋予其生生不息的艺术的生命力和渗透力。南山地区的男女老幼对秦腔之所以宠爱有加,恐怕正得力于此。
作为青海东大门之一的乐都,是“南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而高庙、老鸦古镇,自古以来就是东来西往客商们打尖歇脚的地方。那时,高庙的繁华自不必说,大大小小的客栈,不下十几家,还有几处骆驼场。大街小巷商贾云集热闹非凡。
乐都南北二山,南山大多以沟岔路为主,道路比较平缓;而北山多以山岭盘旋路为主,道路较为陡峭,用于肩挑马驮、走村窜乡的生意人来说,自然是进入到南山地区的就多一点。因而,有些村的秦腔就是由陕西、甘肃的 “买卖人”传入南山一带的机会就多。那时,繁忙的高庙湟水渡口将客商,行人,从这里渡过河南,再通过虎狼沟,双塔沟,岗子沟,峰堆沟,深入到南山各个村庄。
这些“担担客”(当地人对商贸艺人俗称)中就有不少秦腔艺人,他们每到一个地方,白天行商贸易;晚上住在那里,就以“小曲加乱弹”(小曲,即民间小调;乱弹,即秦腔)解乏释怀。当地人说起南山秦腔的来历,内心深处总是洋溢着旷远而难以泯灭的情感溢于言表。
秦腔起源陕西、甘肃即古老的秦国民间一带,形成于秦,精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盛行于长安,传播于大清。晚清时期,陕西、甘肃一带的“担担客”来到乐都,尤其是在乐都南山地区,一边经商,一边教唱秦腔戏曲。故而,乐都南山地区也就渐渐产生了秦腔爱好者和大小不同的秦腔班子。
那个时候,文化娱乐活动较为贫乏,陕甘秦腔艺人们或以商贸扎下根来;或以为秦腔艺术的传播扎下根来,他们为乐都秦腔的传播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如:城台乡李家台村邵应通,他的祖太爷,邵师闵在嘉庆初从陕西富平做生意来到碾伯李家台村扎根落户,他就是这一带的著名的秦腔戏的老“把式”之一。于是,南山秦腔以家族式的传承和集体传承方式以老带小,口口相传,保留传承至今。
家族式传承以邵应通邵氏家族为主,从邵应通祖太爷,邵师闵将秦腔表演艺术在家庭、当地传授教唱;曾祖父,邵香兰咸丰三年至民国十八年人,将这种艺术继承并传授于下一代;祖父,邵景尧,生于清末,子承父业,不断继承秦腔艺术表演。他们最初给本村教戏、唱戏,有时被邻村请去教戏。当时,在各村的庙院里或老戏迷的家里由一群老、中、青的人们在青油灯下,学戏,唱戏。他们中的“生、净、丑、旦"等戏剧中人物都是由男演员扮演,当时,俗称“光棍戏”;所演内容大致以“还愿戏”为主。在那个年代有条件的村子,他们外请“把式”教练 “生、净、丑、旦、末、武”人物的“手、眼、身、法、步”,以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不断纠正教授“身手”、“架势”等动作,当地俗称“摆扎”;教授道具中的刀、枪、剑、棍的舞弄;教授戏剧脸谱的化妆;教授表演技能;教授 “一白,二笑、三唱腔”,一白:即道白,以陕西关中地区方言为标准,朗朗上口,二笑:即真笑、假笑、狂笑等准确到位,唱腔即唱功,字正腔圆准确无误。使每个角色表演得有板有眼趣味无穷。因为有了秦腔,有些村子唱秦腔,唱得村庄红红火火出了名。
民国初年,蒲台乡黑窑洞村的严成章联络亲仁阴坡村,魏家河口、杨家河口、山桃、赵家庄等村社的戏迷组成了一个戏班子。当时称“皮鞋班子”,即用羊皮、牛皮自己做的鞋;也可能是对因装束道具简陋的谑称吧。请了甘肃甘谷艺人王豁牙,教了《太虎城》、《火焰驹》、《对影杯》等秦腔大戏,唱遍了南山一带的民、乐两地。
民国十年,蒲台乡李家嘴的老戏骨李恒章、严显章等老艺人到西安购置戏箱,顺便聘请了两位师傅,名叫“林把式”、“杨绺子”(当时,与他们所表演的角色有关吧)来这里教唱秦腔。

民国时期,乐都还盛传一句顺口溜:即“谢拔贡的文章,赵拔贡的字;郭世清的画儿,王宝宝的戏”。谢拔贡:即谢善述,乐都瞿昙磨台村人;赵拔贡:赵廷选,原城台乡红坡村人;郭世清:即碾伯杨家门村人;王宝宝,即王长生。据《乐都县志》记载:“王长生,生于清光绪二十年,乐都高庙人。兄弟五人,长生居三。王长生勤奋好学,幼随父学眉户剧,13岁能登台献艺,19岁拜甘肃苦水川贺老五为师,改学秦腔剧,他当时是唱秦腔的组织者,又是导演兼演员。
长生多才多艺,生、净、丑、旦、文、武、乐器通会,擅长扮演《画》、《走雪》、《牧羊》、《烙碗计》等戏中的老生,深受群众好评,长生热心于地方业余剧团的发展,曾在全县南北二山30余村,担任过秦腔剧、眉户剧的导演。王宝宝遂名闻全县”。特别出名的是城台乡拉甘驿村。据当地人说,马步芳统治青海时期,国民党100师(驻军编号)有一个秦腔班子,其中有个名叫张进瑞的人,是这个村的人。当时,在剧团中担任一定职务。解放后,他就把剧团的“箱子”带回了老家,组织地方的马秉绪等人,组建了一个秦腔班子。他担任编剧、导演,所以,拉甘驿秦腔服装全、道具全、演出比较正统地道,唱红了地方而出了名。其后,各村效仿他们,每到农闲时节开始学戏唱戏。有些老戏骨虽然已故,而健在的老戏迷们对他们的表演还记忆犹新并绘声绘色津津乐道:当时,就有李家台村邵家人唱戏、毛家人伴奏的惯例,其中有个毛起鹤的司鼓手,当台上的戏演到高潮时手中鼓槌如雨点似的敲得板鼓震天价响,干葱(鼻涕)掉的二尺长,随着司鼓动作左右摆动而顾不得擦。这种紧张专注入神,反映了当时天寒衣单及痴迷程度已达忘我的境界吧。
乐都南山,山连着山,村挨着村。由于人们对秦腔艺术的酷爱,大山里的文化生活渐渐地变得活跃起来,当地的人们深受这种艺术熏陶和喜爱,学唱秦腔艺术成为每年过节的一大盛事。每到正月或其它节庆活动时间,唱秦腔就成为这一带地方人们酬谢神灵,消遣娱乐的重要活动之一。因此,信仰与民俗催生了秦腔艺术在这一带地区不断发展与成熟。
新中国成立后,由生产大队、村委会的负责人组织操办每年的秦腔的排练与演出。每到十一腊月,各村老戏迷们就开始张罗组织村子里年轻人,外请“戏把式”开始教戏、学戏、排戏、唱戏。他们大多聚集在学校或庙院进行基本功训练:走台步、分角色、背台词、拉戏、合乐直至届时演出。内容不只是神话戏、历史戏,文革期间,还以秦腔艺术形式排练演唱了“革命样板戏”。
上世纪八十年代,乐都秦剧团成立之后,秦剧团的老旦鲁晓霞、花旦张变秋、李素玲、沈玉梅;老生润发荣、花脸郝秀康;小生陈平安;丑角魏德君等老师深入南山各村进行教戏。这里才有了 “真身真旦”的女演员角色 。
如今,以王得来为团长的乐都区秦腔艺术团;以邵文淑为团长的蒲台乡河湟秦韵艺术团;以任元财为团长的财源秦腔艺术团;以蒲台乡地洼村李承显李氏家族秦腔班等剧团随着改革开放应运而生,他们都是以本地演员组建起来的秦腔班子,并以《黄河阵》、《火焰驹》、《白逼宫》、《太湖城》、《游西湖》、《窦娥冤》、《铡美案》、《游龟山》《药王卷》、《碧游宫》、《黄河阵》、《马踏五营》、《苏武牧羊》、《三娘教子》、《闯宫抱斗》等数十台生、净刚烈的剧目,长年以赶庙会、进社区、下农村从事数百场演艺活动。这些演员不仅在行当上面面精通,艺技上也是无所不能。随着乐都区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南山秦腔也占比进入校园。蒲台乡山桃中心学校的小学生在今年“自然遗产日”乐都区举办的以“非遗正青春”为主题活动中表演的《虎口缘》、《人面桃花》,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喝彩。
逢年过节,乐都南山一带锣鼓家什整天回响。“吼秦腔”便成了宣传党的政策,宣泄人们的喜悦心情,抒发人们对幸福生活赞美的活态展示。愿这方钟灵毓秀,人文荟萃的乐都南山秦腔,如同“南山积雪”(乐都八景之一),在乐都区文化馆的保护下(现为乐都南山秦腔的保护单位),宛如银龙白马,腾跃不息。
作者简介
李善国,男,汉族,1957年2月生,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人。大专学历,中共党员,从事教育教学38年。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青海诗词学会理事,青海省书法协会会员。平素“搜韵涂鸦醉书画,调丝品竹迷华章”为自娱,仰慕前贤,林泉寻趣,以“文化养老”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