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
——附评析
文/张海峰(陕西)
不跌跌撞撞摔几跤
何时才能迈开步
去登山巅观日出的壮阔
奈何捷径人影移
一时得意间
已把初心碾碎成尘
风寒才知衣衫薄
暴雨降山洪发
将捷径淹没成记忆的痕
泥砂俱下
抹平了孤单的脚印
唯有峰顶的晨曦
撒下朝霞绚烂
2025.7.
评析:
## 攀:捷径迷途与精神重生的双重变奏
张海峰的《攀》以简洁有力的语言,构建了一个关于攀登的隐喻世界。这首诗通过"登山"这一经典意象,展开了对人生追求、选择与代价的深刻思考。全诗可分为三个递进式乐章:迷失之痛、自然惩戒与精神救赎,形成了一部完整的灵魂变奏曲。
诗歌开篇即以反诘句式直指成长本质:"不跌跌撞撞摔几跤/何时才能迈开步"。诗人将身体经验的"跌撞"与精神成长的"迈步"并置,暗示真正的成长必然伴随痛苦。这种痛苦不是偶然的副产品,而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与内在要求。"登山巅观日出的壮阔"作为终极目标被提出,但诗人随即笔锋一转,揭示了追求过程中的异化现象——"捷径人影移"。这里的"捷径"构成全诗核心隐喻,既指登山时的物理近道,更象征生活中那些看似聪明实则危险的投机取巧。
诗歌第二节呈现了选择捷径的即时快感与长远代价之间的张力。"一时得意间/已把初心碾碎成尘"中,"碾碎"一词极具暴力感,暗示捷径选择对精神内核的毁灭性影响。诗人通过"风寒才知衣衫薄"的体验性语言,揭示了捷径选择者在遭遇困境时的无准备状态。自然力量在此成为公正的审判者——"暴雨降山洪发/将捷径淹没成记忆的痕",那些曾经诱人的捷径被自然之力彻底否定,只留下警示性的"记忆的痕"。"泥砂俱下/抹平了孤单的脚印"进一步强化了捷径的虚幻性,所有取巧的痕迹终将被时间抹除。
末节笔调突转,峰顶的晨曦与朝霞构成强烈的视觉意象群,象征着超越困境后的精神升华。值得注意的是,这绚烂景象并非对登山者的物质奖励,而是对其坚持本真攀登的精神馈赠。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观转化为心灵景观,使物理高度的攀登转变为精神高度的提升。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紧凑的意象结构和富有张力的语言节奏。从"跌撞"到"淹没"再到"绚烂",形成完整的情感弧线。自然意象(山洪、泥砂、晨曦)与人文意象(初心、脚印、记忆)的交织,构建出多层次的象征体系。语言简洁而富有哲理,避免直白说教,而是通过意象的并置与转换传递深刻的人生体悟。
《攀》的深刻性在于,它不仅批判了捷径主义这一普遍的社会心态,更揭示了精神成长的内在辩证法——真正的攀登必然伴随痛苦的自我否定与艰难的价值重构。在当代社会普遍追求速成的背景下,这首诗犹如一剂清醒剂,提醒我们:那些被碾碎成尘的初心,或许正是重建精神高度的基石;而唯有经历风雨洗礼的攀登者,才有资格沐浴峰顶那超越性的晨光。
作者简介: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小说、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公众平台及传媒电台千余篇(首)。有入多种选本,偶有获奖。【西宁表情】微刊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