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天是个好日子
侯俊英
四十四年前的今天,是我和林同学结婚的日子。因为我们两个都是土生土长得农村娃,所以一切的一切都是按照农村的风俗惯例进行。婚礼非常简单纯朴,简单🉐有些寒酸,纯朴🉐又很接地气。没有鲜花,没有音乐,连个“半导体”也买不起。更没有嫁妆和彩礼,三金钻戒,做梦都不敢去想。只有两辆三成新的二手自行车,把上挂着个红布包,包里裹着用脸盆盛着得两瓶雪花膏和一对木质梳子,还有背面画着梅花和喜鹊的两面方镜,两块白色的毛巾,但没忘记在盆里盖上一张红纸,图个吉利。婚礼定日期这么重要的事情,也没请高人看个黄道吉日,只是想着定在个星期天,学生不上课,可以借用一下学校里的桌椅板凳,在自家院子里摆上几桌酒席邀请亲朋好友。要不是奶奶提醒,我们根本就不知道,那个星期天农历六月二十四,是个下雨的日子。有句农谚说“大旱不过六月二十四”每年的这一天都下雨,因为是老天爷的生日。老天爷还有生日啊?奶奶说得神乎其神。不知道这些讲究的我们,误打误撞得就把婚礼定在了这一天。
听到老人一说那天是下雨的日子,心里难免会有些担心。担心泥泞不堪的红土路上,推不动裹满泥巴的自行车,担心婚礼举行时,被瓢泼大雨浇成“落汤鸡。”可奶奶说,既然定了结婚的日子就不能改了,改日子不吉祥。奶奶还说,年轻人不知者不为过。没办法,听天由命吧。如果命该如此,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可是奶奶到有些坐不住了,白天一边忙活着,一边听着小喇叭里的天气预报,晚上还要起来好几次,数数天上的星星。在我们农村老家,婚礼前一天的习俗是“打通路,”顾名思义就是婆家那边给通报一下,告知一切安排就绪。另一层意思就是看看女方这边还有什么要求和问题。那天打通路的吃完午饭刚走,天上就落下了蒙蒙细雨。坏了,老天果真不食言啊,提前下“通牒令”了。晚上的细雨紧一阵慢一阵的歇歇停停,星星也很知趣地躲在了薄薄的云层里。看着爷爷奶奶和请来的厨师,张罗着明天早上的“催婚宴”大家都没了睡意,我给他们打着下手,还控制不住自己抬起头看看天气的变化。忙完活儿,夜也见深,我迷迷糊糊地进入梦乡。
清晨五点多钟,雨停了。不一会儿就听到了来迎娶的鞭炮声。农村实行“抢婚”五更头儿起🉐越早越好。听到鞭炮声,奶奶轻轻地舒了口气,脸上划过一丝喜悦,邻家大娘婶子的也闻声而来。不知是前来恭喜还是来看热闹,从眼神和表情不难解读到她们的心思:“这个老姑娘总算是嫁出去了。”是啊,我这个“大龄剩女”在十里八乡是出了名的。奶奶太宠爱我了,不吃国粮的免谈,总怕自己的孙女受委屈。“时辰快到了,收拾好了吗?”不知是谁喊了一声,把我从胡思乱想中拽了回来。在奶奶和表姑的督促下,我潦草简单地收拾了一下,穿上闺蜜送我的粉色“的确良”上衣,林同学给买的灰色的“的确良”裤子,脚上的咖色高跟鞋,还是在医院实习期间,老师和同学们劝说下买的,算不上新,也不算旧,凑合着穿吧。化妆也只是洗完脸抹点儿嘎啦油,雪花膏就是奢侈品。不描眉,不画眼,不涂粉末和胭脂。“不爱红装爱武装”的我,那些东西总看不到眼里。在八十年代初,提倡婚事新办,厉行节约。说白了也就是“穷”给闹的。奶奶邀请了邻家春姐姐,我邀请了同学芳妹当我的伴娘。男家女家共八个人,要成双成对。八辆自行车一前一后得排成了一行,缓缓地行驶在田间的羊肠小道上。我和林同学的车把中间各系着一个用红绸子扎成的“火祺馏”很扎眼也很喜庆,这是辨别新郎新娘身份的特有标志。天公真的是作美啊,在酷暑难耐的季节,赐给了阵阵凉爽的微风。田间小路两边的玉米才长了半人高,葱绿的叶子上还滚动着昨晚留下的雨滴,没有阳光的反射,根本看不到它的晶莹剔透。
我们两家只有九里路的距离,半个多小时就到了婆家。拐弯走进胡同口,就看到了门上的大红喜字。大门口早已挤满了迎亲的人,欢声笑语得就像赶大集一般热闹。突然,一个大男孩用一个长竹竿,举着一挂鞭炮在我的头上方“狂轰乱炸,”我顾不得害怕,只顾着优雅和矜持。还好,我的两个伴娘把自行车递到接亲人的手里,张开臂膀全方位地保护着我,嘴里还不停地喊着:“别闹!别闹!”院子里的树下已经坐着好多人,还听到她们议论着说今天是下雨的日子。选房一位姨奶奶的话说🉐让我忍俊不禁。“今天保证不下雨,看她俩多有福啊,脸都长得那么大。”脸大就有福吗?可姨奶奶说脸大有福。后来我又听说到:“脸大三分才,不富也镇宅。”哈哈!可算找对人了。
不知是书记,还是队长的一位长者,高亢激昂、又简单明了的几句贺词,结束了我们的婚礼。再看看天空,竟然像诗里写得那样:“山雨欲来风满楼”“黑云压城城欲摧。”那雨就是硬撑着,也舍不得打湿两位“大脸”新人的“婚纱。”真的是天助我也啊。


